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88.還記得父母年齡嗎?第93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古代衛生條件不佳,戰亂頻繁,物資有限,容易營養不足,往往人生七十古來稀。有句話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因為七十歲開始,身體脆弱,怕會發生意外。本章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知」可以解釋為知道,也可以讀四聲,解釋為銘記在心。為何要知道父母親的年齡呢?因為父母年數越大,相處的時間越少,盡孝的時日無多,即便現在的人身壽命都很長,但再長也不過百歲,人生稍縱即逝,所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二、知道父母的年齡,一則以喜

      喜跟懼都是情緒,煩惱要對治,但是情緒有時候要保留。比如說好樂是情緒,快樂是情緒。對善法的好樂,安住正法的快樂都是很重要的情緒。

      知道父母之年,「一則以喜」,喜的是看到父母親健在,而且長壽。一般說壽、富、康寧、考終命、好德五福,長壽就是其中一福。

      周文王本來可以活到一百歲,但是他卜卦得知武王的命不長,所以他自願減壽七年給武王,自己只活到九十三歲。因為他知道武王姬發是能辦大事的人,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心意,古代的孝建立在感恩上,所以會觀功念恩,觀其功德,念其恩惠。

 

三、知道父母的年齡,一則以懼

      「一則以懼」,懼的是來日無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子路曾經到百里外背米回家侍奉母親,待他成為大夫時,有豐厚的飲食,五鼎三牲,可是父母親已不在,子路很感歎,榮華富貴不能奉養親人,還不如生前的菽水之歡、粗茶淡飯、家庭和樂。

      過去在李炳南教授座下聽課,老人家九十幾歲了,我們的心情亦是喜懼交雜,喜的是這樣的大德高壽,還可以聆聽課程,懼的是來日無多。很多的人情世故都是感性的,邏輯、分析、推理固然讓人頭腦清楚,但人是感性的動物,有時候感性最能夠感人,父母有恩於你,那種恩情就是一種感性。

 

 

里仁篇第二十一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白話解釋】

      孔子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所以父母的年歲子女不可以不知道。知道父母的年歲,子女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歡喜的是,父母得高壽,子女能孝養父母,令他們歡喜。恐懼的是,父母的年歲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時機不多,則事奉父母愈當謹慎。

 

【章旨】

      此章是孔子敎人及時行孝,並描寫孝子心情,甚當玩味,惟其憂樂之情深,故喜懼之心篤厚。

 

 

《論語講要》原文

      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親得壽考,子能承歡也。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事之愈當謹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