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02.泰伯篇第十二章:學習周公謙德第207課

本章重點

一、周公的才能與辦事功的能力

   「之才」指周公的才能,例如制禮作樂,設立諸多典章制度;「之美」指周公能夠辦出事功,有的人有才能,卻辦不出事功,辦事功必須要有領導統禦的能力,懂得納受人才,並有各種的善巧方便。周公簡直就是一位大老闆、大企業家、事業家,周公曾經代理天子七年,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周成王非常感念周公,他賜給周公的兒子伯禽,可以以天子之禮來祭周公,且祭周公時可跳八佾舞,可謂所有諸侯裡面待遇最高的。

 

二、有周公之才之美,可是驕、吝,其餘就不足觀

    「使驕且吝」,假如周公有驕跟吝,那「其餘不足觀也已」,意思是他的才跟美都不足觀。還有說法是,除了之才之美不足觀,其他的優點也不足觀了,

,例如此人節儉,但是驕、吝,他節儉的美德也不足觀了。

 

三、謙恭對治驕,善與人同對治吝

    驕就是恃才傲物、志得意滿,喜歡誇耀自己的善,無法與人和,沒辦法得到人才的幫助。吝就是心量狹小,不能樂善好施、予人恩惠,不願意讚揚他人的功德,難為大器。有周公之才之美者,尚且會敗在驕跟吝,更何況沒有的人,可見驕跟吝的可怕。

    要用謙恭對治驕慢,才能夠虛心向人求教,或是攝受人才團隊,別人也才願意從旁輔佐。周公反而是在謙當中,把之才之美發揮到極致,《韓詩外傳》說,周公有十個老師,十二個朋友,能隨時見到他的百姓有四十九人,經常對他建言的有一百人,周公的謙,不只是客客氣氣,而是有各種管道來了解民情、充實自己、修正自己的錯誤,學習各類領域的學問。

    周公送伯禽去魯國當開國國君時,他告誡伯禽:我是周朝的宰卿、成王的叔叔、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兒子,職位不小、地位很高,尚且都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禮賢下士。周公這段話的用意是希望伯禽能夠養己之心胸,加大德能,攝受眾多的人才。有德能的人,若能謙虛,別人更佩服他;心胸廣大的人,若能謙,別人更樂於教誨他,給他建言;有聰明才智的人,若能謙,他人也樂於繼續跟他共學,或是教導他。有時候謙,還要大智若愚,謙的妙處無窮,所以《易經》六十四卦中,唯有謙卦,六爻皆吉。

    最好破吝的方法,如《孟子‧盡心篇》說,舜是「善與人同,捨己而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意思是,舜願意隨喜他人的善法,他願意捨掉自己的,取別人的善,這就是破吝的方法。一般人是喜歡標榜自己,恥與人同,不肯跟人合作,舜是願意合作、願意配合,反而讓自己的之才之美發揚光大,創造社會良善的風氣。

    謙虛又心量大,肯接納別人,肯樂善好施,肯提拔人才的人,才是真正大格局之才。

 

四、驕跟吝都是貪的某一面向,若兩個都有,此人就沒救了

    往往驕跟吝,都會伴隨著成功而成長,這是最可怕的。驕跟吝都是貪的某一個面向,貪在某一個面向當中,會表現驕;在某一個面向會表現吝。驕不一定吝,吝也不一定驕。比如西晉的王凱跟石崇鬥富,這是驕,可是他們不吝。竹林七賢的王戎賣李子,故意鑽破李核,使人不能拿他的核子來種,這是吝,但不是驕。

    所以貪有時候會往驕發展,有時候會往吝發展。但如果此人又具足驕,又具足吝,就沒救了,像項羽就是驕且吝,縱然他擁有先天的局勢,擁有過人的膽識,最後還是兵敗。李炳南教授說,君子謙虛,能夠破驕;恥獨為君子,能夠破吝。如果大家能盡量發展之才之美,又能夠對治驕跟吝,那前途無量,取善無窮,趨吉避凶。

 

泰伯篇第十二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白話解釋】

    孔子說:如果有人像周公那樣多才多藝、辦事完美,卻因此恃才而傲,並吝於財物,或吝於提攜人才,或吝於救助他人於患難之中,則縱使此人還有其他才能長處,亦不值得一觀。

 

【章旨】

    此章或戒高位者即便如周公般有能力與才藝,也要學習周公謙德,切勿驕吝。

 

論語講要原文

    周公是孔子所景仰的聖人。才是才藝,美是辦事完美。

    如有人像周公那樣的才與美,假使他因此驕傲,而且吝嗇,其餘,雖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觀了。

    周公的德行非常高,孔子不拿德來作比喻,因為如有周公之德的人,便不會驕而且吝。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