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09.泰伯篇第十九章:舜禹受禪而有天下第214課

本章重點

一、舜、禹是以不參與的方式得天下

    人生不能沒有典範,本章的堯舜禹,就是孔子的典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巍巍乎就是仰之彌高,高大至極,愈仰愈高,好比人站在喜馬拉雅山的山下往上看,高聳入雲的感覺,但是你不看的時候,不會覺得山高,只有打開心眼,見賢思齊的人才會生起仰之彌高的感覺。

    本章為什麼沒有講堯,只講舜禹呢?有天下而不與,是讚歎舜跟禹的理由,堯傳給舜,所以舜有天下,舜傳給禹,舜跟禹有天下是禪讓來的,不與焉就是不參與,是別人讓給我的,不是我去求來的。自古以來的帝王,很多是臣弒君,或是子弒父,或是宮廷內鬥勝出,或是打天下推翻暴政得來的,這些都是求來的,但是舜跟禹,得天下不是求得的,也不是參與的,舜跟禹從來沒有認為天下是自己的,他們只知道天位難居,四海難治,戰戰兢兢,怕德薄不配位,這樣而已,至於那些名聞利養、榮華富貴,都跟他們沒關係。

 

二、巍巍乎並不是讚歎舜跟禹的無為而治

    有人說巍巍乎是讚歎舜跟禹的無為而治,他們任命有賢有能,所以能夠無為而治。但本章不是無為而治的形象,巍巍乎是他把天下讓給別人,不讓給自己的子弟,不去想擁有、參與天下,不與焉就是公天下,所以才巍巍乎。下一章讚歎堯也是巍巍乎,堯有崇高的理想、偉大的志向,不在意帝王的獲得,才有禪讓政治,堯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舜,舜也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禹,這就是不與焉,天下跟他無關。

 

三、君子以義為利,得到出路

    《大學》說「君子以義為利」,舜因為這樣,他人會好好保護其後代,他的後代雖然不是賢能之人,可是保留祭祀,後面春秋時期的宋國,也是舜的後代。可見不與的人反而才是真正了解好命的經營、趨吉避凶的經營、天爵的經營。

    本章告訴我們,舜禹的禪讓政治,是對天下的一種責任,一種承擔,而不是一種權力,同樣的,我們在做利益有情的事業,如果有這種胸懷,那真的是得到巍巍乎的天爵,得到最殊勝的出路、成就。人生看你如何經營,叫做「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厲害的求就要像這樣的求。

 

泰伯篇第十九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字詞解釋】

巍巍乎:高大的樣子。

與:參與。

 

【白話解釋】

孔子說:舜、禹的德行崇高到了極處啊!舜、禹受禪讓而貴為天子,是禮讓之君,天下不是他們求來的,在未得天下之前,心中沒有存有想得天下的心,也沒有參與得天下的計畫。之所以會得天下,純粹是因為他們的道德與事功而有天下,既得天下也好像與己不相干,並能任賢治天下,成就許多功業,也像自己沒參與。

 

【章旨】

此章讚美舜、禹的德業,受禪而有天下。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何晏注:「美舜禹也。言己不與求天下而得之。巍巍,高大之稱。」

    依何晏集解,這是讚美舜禹,不求而得天下。何氏解釋「不與」為「不與求」。不與求,與是一義,求是一義。學而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何氏當取此「求之與之」之意,而謂舜禹之有天下,不是從與之求之而來。舜受堯禪,禹受舜禪,二位聖王受禪而有天下,皆非求而得之,純由他們的道德與事功而有天下。古注有以「不與」作「無為」講,謂舜禹任賢使能,自己垂拱無為,而天下治。此說,恐非經義。

    劉氏正義:「魏篡漢得國,託於舜禹之受禪。故平叔等解此文,以不與為不與求也。又文帝紀注引魏氏春秋云,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當時援舜禹以文其奸逆,大約皆以為不求得之矣。」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