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00.泰伯篇第十章:為政的知難行易第205課

本章重點

一、可以使人民知道凡事該如何做,但是不能使人民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的道理

    「民可使由之」,民指老百姓,這句話表面的意思就是你可以讓百姓從你,叫他東,他就往東;叫他西,他就往西。「不可使知之」,但你不可以讓他知道這麼做的道理,如同《易經‧繫辭傳》說的「日用不能知」,你沒辦法讓老百姓知道這些日用平常。舉例而言,百姓只知道車子很好使用,無法知道裡面的機械原理,同樣的禮樂教化,老百姓照著做,至於背後順天應人、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百姓哪裡教得來。

    一般百姓,是困而不學,他只會盡本分、安居樂業、養家活口,在民智未開時,他沒有求知慾,縱使有人要教他,他也不想學,至於辦教育,也要很多人才齊心協力,才能夠普及教化。

     當然現代民智大開,我們可以從各平台吸取大量的資訊,可是我們分辨得出這些資訊的真假嗎?能夠抉擇其合理性嗎?再來國家制定政策的時候,百姓知道的本來就有限,政府與百姓資訊不對等,當資訊量不夠,往往在分析事情的時候,沒辦法做正確的判斷,而資訊量太多時,也無從去判斷,這都不是一般人的能耐。

 

二、生活中充斥著習焉不察的事情

    孟子說:「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我們都被行為習慣所蒙蔽,不會認真分析每天的作息,不會知道其中的內涵,不會知道裡面蘊含著吉凶禍福之道,這就是一般大眾。

    像鄭國子產為政的第一年,他很多措施沒辦法跟百姓說清楚,所以第一年,老百姓厭惡子產,甚至說要殺了子產;可是第二年,發覺政策好像還不錯;第三年,老百姓感覺到政策的好處,唱起歌謠說:「我的子弟,是靠子產的教導;我的田地,是子產讓我豐收,假如子產死了,誰能繼承他呢?誰能繼續像子產來愛護我們呢?」

    還有孔子,孔子過世時,魯國的士、農、工、商,大家都繼續做自己的事業,好像孔子過世,對魯國沒什麼損傷。孔子的教育,是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可是孔子也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是有教無類的,所以不能單看某一章,要有完整的背景知識,從各類的言論中,再去判斷孔子某一次的言論,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緣起與條件。

 

三、孔子這段話是否是愚民政策

    有人說,孔子這一段話,是不想讓百姓太聰明,免得不好管理,其實孔子都想把弟子們教成人才,弟子們為官辦政治時,當然是希望有開明的政治,啟發人民的悟性。在在都說明,孔門絕對不是愚民政策。

    辦教育本來就是循循善誘的過程,辦政治只能說在政策上,請大家要配合,只能從這裡慢慢地引導。家庭也是這樣,良好的家風、家規,也是慢慢引導子弟來通達的。

 

泰伯篇第十章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話解釋】

    孔子說:古時明君,以禮樂施政,以禮樂施教,其施政時,可以使人民知道凡事該如何做,但是不能使人民知道為什麼這麼做的道理。因為老百姓可以聽從國家的政治、教育,但是政治、教育的內涵百姓是無法知道的。

舉例而言:教農民如何使用耕耘機,如何施肥料,這都是普通人民可以照著做的,但卻不可能使他們都知道耕耘機的構造原理,或肥料的化學成分及製造方法。因為知有淺近高深之分,一般民眾只要淺近的知,知而能行即可。甚至不知亦能行。

 

【章旨】

    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此章亦是知難行易學識的依據。

 

《論語講要》原文

民,就是民眾。由,古注為用,或為從。但亦可作行字講。

可使民眾由之,不可使其知之。

由之知之的「之」字,所指的當是政治與教育。古時明君,皆以禮樂施政,亦以禮樂施教。因此,中國自古稱為禮樂之邦。季氏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記中庸篇引孔子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由此可知,必有天子之位,又有聖人之德,始能制禮作樂。禮樂雖是六藝中的兩種藝術,但與道德仁息息相通。施於政治,可致國泰民安。施於教育,可使受教之人學為君子賢人,以至為聖人。這樣的禮樂,一般民眾皆可以學而行之,但教他們了解禮樂如何可通大道的義理,別說他們聽不懂,即使聖人也不能用言語給他們說明。大道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能以言語說使人知,但可使人先行而後知。雖知,亦是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仍無法對他人說。所以,孔子說,可使民眾行之,不可使其知之。行而後知,是孔子教學方法中的特別法。

集解何晏注:「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是周易繫辭傳文。

程氏樹德集釋引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程氏說:「眾,謂庸凡之眾。即此所謂民也,可謂此章確詁。紛紛異說,俱可不必。」

何氏引周易繫辭傳,程氏引孟子,言皆有據。可取。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