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54.孔子一生所專注的三件事第159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默」就是靜下來學習與分析。「識」是能夠記得住,當道理的體悟變成自己的認知,才能真的記得住。「學而不厭」表示其求學是透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學,這樣的學是有內涵的學、能夠發展世間事業的學、與君子交往的學、傳承道統的學,能夠通透百工技藝的學,可以跟朋友切磋琢磨的學,故沒有厭倦。「誨人不倦」是把這種學拿來幫助別人提升內涵、能力,引導他人辦事的方法、通人情世故、組織事業、降伏煩惱、經營氣質。而引導他人時,可以複習所學,反省自身的不足,也可以成為對方的貴人,或是變成合作的對象。

      孔子帶著諸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餐風曉露、顛沛流離,又能跟各國國君分廷抗禮、平起平坐,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大治,孔子當魯國大司寇三年半,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總總都是靠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二、默而識之的兩種講法

      第一種講法是:孔子靜下來學習,他在學而不厭上對道理的體悟,在誨人不倦上對道理的通達,由默而識之攝持著。第二種講法是: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愈讓孔子能夠靜下來,愈讓孔子默而識之。

 

三、「何有於我哉」怎麼解釋?

      鄭康成的講法是:一般人辦不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孔子說「何有予我哉」,就是對我何難之有,可是孔子是很謙虛的人,怎會如此說話。朱子的解法是孔子說這三個我都沒有,這又太謙卑了。本章最好的解法是雪廬老人的抉擇,孔子客氣地說:除了這三個之外,我還有什麼呢?這種解釋也符合孔子曾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對於聖人跟君子的境界,孔子謙虛不敢承擔,可是要達到聖與仁的因「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說自己有。

      本章告訴我們成功的秘密,還有人生堅持的原則、恆心的修學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真正的精進,它可以累積一切的善緣,發揮善的力量,可以創造善良的風氣,也可以扭轉厄運,變成人生真正的出路。

 

 

述而篇第二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字詞解釋】

識:ㄓˋ,所學默記於心中,心領神會。

 

【白話解釋】

      孔子說:求學修道,首先要將所學默記體悟於心中。其次須知學無止境,所以沒有滿足的時候。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成為聖人,不但一面自己學,還要將這種寶貴的見地教化他人,然而不可能一下子就教會求學的人,所以要一教再教,教者樂在其中,忘了疲倦。孔子說我除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三者之外我還有什麼呢。

 

【章旨】

      此章是孔子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為求學修道之法,並勤於宣揚正法,一生所修即此三者而已。

 

 

《論語講要》原文

      此說求學修道之法。首將所學默記於心中。其次須知,學無止境,故須學不厭足。如此則非記問之學,故可以誨人。但非一誨而成,故須不倦。孔子是聖人,教人亦望其能成聖人,未至於成,則不能倦。默學誨三者,何有於我哉。

      皇本集解:「鄭玄曰,人無有是行於我,我獨有之也。」

      集注:「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

      宦懋庸論語稽:「孟子引夫子與子貢言,我學不厭,而教不倦。此篇若聖與仁章,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是夫子固以學不厭誨不倦自任者,而何至無因為是謙而又謙之辭乎。然謂人無是行惟我獨有,則又近誇大,尤非聖人語氣。此蓋當時不知聖人,謂必有人之所不能有。故夫子言,我生平不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耳,此外亦何有於我哉。似為得之。」

      此章要義,在教人學道。默者寂也,識者明記也。寂然不動,而又明記不忘。此是孔子志於道之境界。心安於道而不移,即默即識。學也,誨也,皆不離道。全心在道而忘其我。故曰「何有於我哉。」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