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50.中庸之道第155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何謂「中庸」?

      孔子的學問有人事、有天道、有本性,三者和合,淺者見淺,深者見深。本章講中庸,中庸的庸,在《說文解字》來講就是用,意即用中,《爾雅》說是常,即中是一個常道。《中庸》的作者子思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或人把「庸」解釋成「和」,就是又中又和,又中是出世法,又和是世間法,兩者合起來運用,才能出神入化。

 

二、中庸難在哪?

      子思說,你可以把天下國家讓給別人,爵祿可辭,白刃可蹈,犧牲死在刀下都可以,可是要得到中庸的這種見地不可能,可見中庸多難,一定要有書籍,有講解的人,才能得到裡面寶貴的知識,趨吉避凶。

      舜好察爾言,隱惡揚善,能夠清楚分別別人對他的勸諫、歌功頌德、揶揄、建議,他都能夠觀察,「執兩用中於民」,他懂得找到最好的方式,甚至能夠超越世間,回過頭來運用世間。舜是聖王的傳承,堯傳給舜,舜傳給禹,都是「允執其中」,要相信執持中道才是真正明心見性,能夠公正,不受物慾的誘惑,不被情慾所染,善用理智,入世的時候能夠廣學世間的能力,運用仁心才能利益眾生,所以「中庸之為德」,中庸是所有德裡面,達到最高的境界,這種利益他人的德太究竟了,有別於一般的公德心,此人是超然的人,能夠很公正、公平、公開的去應世,引導人入中道,有教育的目標、宗旨、施政的核心價值,以聖人的境界來行仁心、辦政治,堯舜之後,再也沒有了,故孔子讚歎堯、舜到無以復加,中國的道統,既有理論依據,又有人的典範,是鮮明化的,所以才會感嘆「民鮮久矣」。

 

三、「民鮮久矣」的兩個意思

      中庸很少人知道,幾乎快斷傳承了,孔門弟子中,顏回懂,曾子勉強懂,子貢懂一半,其他人不懂,或者說已經很久都沒人知道。「民鮮」中還包括很久以來都沒行了。所以《易經‧繫辭傳》才會說「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如果沒有這個人,道都不能行。

      我們一般對中的體會,就是不偏不倚,比如說功臣要身退,不要太居功,有勇者要帶一點恐懼,富者要懂謙卑,智慧要保持一點愚,不要太偏剛強也不要太偏懦弱。還有一種是不偏事也不偏理,事項中全部有理,這才叫不偏不倚。如果按照佛家來講,空不是斷滅,因它正好在說緣起,可是在說緣起的時候,又正好說體性空,所以不偏於實有的緣起,也不偏向斷滅的空性,這才說明相續之道,斷惡修善才能離苦得樂,行事於德才能趨吉避凶,必須用中才知道此道理,而這樣的道理,老百姓已經很久沒人知道了,這樣的行持已經很久沒人行了。孔子就是以中道的見地來入世,是他的可觀、可貴處。

 

 

雍也篇第二十九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白話解釋】

      古聖先賢相傳的心法即是用中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是人人所常行之道。將中庸功能發揮至極處,就能使天地萬物各就其位,和諧發展。可以使宇宙中一切生物,全都順遂生長,欣欣向榮。

      孔子說:中庸這個德行,可說是至善、至當、至廣大、至寶貴的德性了,可惜一般人很少能行此道已經很久了。

 

【章旨】

      此章言世亂,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

 

 

《論語講要》原文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至矣。然而,久矣,鮮有能行之人了。

      黃式三論語後案:「禮中庸正義曰:按鄭目錄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又:「鄭君於君子中庸注云:庸、常也。何解亦同。」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世亂,先王之道廢。民鮮能行此道久矣。非適今也。」

      中庸的庸字,依鄭康成注,有二義。一作用字講,一作常字講。劉氏正義以為「用、常」二義可相輔而成。如禮記喪服四制篇:「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可證庸字有此二釋。劉氏說:「不得過不及,謂之中。所常行,謂之庸。常行者即常用是也。故讚舜之大智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用中,即中庸之義是也。」

      中庸的中字,無過,無不及。例如辦一事,辦到九分,是為不及,辦到十一分,是為過分,皆是不中。必須辦到十分,恰到好處,始稱為中,亦稱為中道。

      中道,是古聖相傳之道,堯曰篇記載,堯命舜:「允執其中。」「舜亦以命禹。」古聖所傳的中道,就是一個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義,更可以使人體會,學習中道,由和而達於中。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學術的根本,學者自當發憤求之。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