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27.用人不論出身第132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本章講用人之道

      孔子入世有很多的能耐,孔子的弟子們,許多也受到為政者的賞識,因此有做官的機緣,仲弓曾經作過「季氏宰」,可能是季孫大夫封地的縣令,也可能是季孫大夫家中的主任秘書,前者比較合乎當時的情況。做官的時候除了施展理念與抱負,還要懂得用人之道,本章就是在講用人之道,而用人之道也不是單一面相,是多面相的考量,此處孔子只是採取一個面相來做說明,讓我們在提拔人才的時候,可以作為參考。當我們思維模組愈多,思維開闊,就愈能解決問題,思想就不會狹隘。

 

二、本章容易發生的錯解

      犁牛就是耕田的牛,東漢的揚雄他說是雜毛牛,這兩種的解法完全不一樣,所以讀書要慎選註解,否則後面看法完全不同。《論語》中許多章節,大儒的註解間就存有很多矛盾,如果對歷史背景不了解,對字句文意不了解,前後章節的關聯不通達,讀書就會發生問題。

      雜毛牛就是牛毛很雜,這是賤的牛種,《史記》裡面就說仲弓的爸爸地位卑賤,王肅的《家語》說,仲弓的父親不賢德,人品不好,但是雪廬老人說,仲弓的爸爸怎麼可能是賤人,這種說法欠缺證明。還有人說犁牛指的就是冉伯牛,所以仲弓的父親是冉伯牛,這也是穿鑿附會,而冉伯牛的地位也不是賤人,甚至做過中都宰,是孔門德行科的代表,所以雜毛牛相關的解釋並不理想。孔子跟仲弓說,你爸爸是雜毛牛,沒關係,你是「騂且角」,所以只要好好培養你的能力,一定會被用,這樣的註解是錯的。古代稱人父親「令尊」,都知道要尊重,怎麼會當著對方的面,說你爸爸是雜種你是好種。

 

三、本章的正解

      犁牛就是一般的耕牛,耕牛生的小牛是「騂且角」,「騂」就是毛色純、赤紅色,「角」就是兩支角長得非常好看,端正、質密,就像貴州苗寨所尊貴的牛,行步方正,毛色非常亮麗,角也端正,如同佛經中說的牛王。古代這樣的牛不必耕田,是拿來祭祀用,例如祭天地、祭宗廟、祭山川,在這麼重要的祭典中,「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意思是說,縱然祭天地、祭宗廟不用,其次一等的祭山川又怎麼可以不用。比喻結合的道理告訴仲弓,只要是人才,縱然國君沒有用,大夫沒有用,你怎麼能捨棄他不用?用人不要論出身高低,不在乎他父親是不是平庸之人。貴族的家庭容易出紈絝子弟,是因為第一代努力創造享樂的環境,第二代就努力地享樂,慢慢就在享樂中頹廢;貧窮家庭父母親的辛勞被子女看在眼裡,子女反而努力向上,所以用人不看出身。

      仲弓為季氏宰來問政的時候,孔子就說要「舉賢才」,這幾章配著看,才有辦法圓解本章,不會死在句下。本章重點是在講用人不論出身,用人時要懂得虛心,要懂得「立賢無方」的道理,讓賢才站在合適的位置上。

 

四、孔子的眼光超越了世襲社會的格局

      今日之下讀起本章可能覺得還可以、沒什麼,可是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場景,那個時候民智未開,世襲制度很清楚地延續,當時都是講血統、講門第、講階級,貴族不可能跟平民一樣,生來就不平等,機會也不平等,被任用也不平等,孔子敢打破格局看事情,而且勉勵他的弟子們要如此用人,極其了不起,我們要非常佩服孔子,在春秋時期就有這種眼光,而孔子自己也是如此用賢,所以貧如原憲,孔子擔任大司寇時,也是大膽地舉用。

 

五、做官要懂得舉賢

      過去狄仁傑在武則天之下,他除了效忠國家以外,他對國家最重要的貢獻不只是他的才智,而是他培養大量的人才。宋朝的王旦也是這樣的人,他會對他的賓客留意觀察,找來談話,問他的觀點,問他的見地,最後請他寫文章上來,看他的思路,看他對時局的看法,對政策的評論,所以他也為國家推舉很多的人才,他擔任宋真宗的宰相時,推薦了李行簡,結果宋真宗發布人事命令的時候,朝廷竟然不知道此人誰,家住在哪裡,這是王旦所發掘的人才。

      一位人才不被國君所用,不被大夫所用,縣長要懂得用,所以一般稱「知縣」、「知府」,就是要知道這個一縣,要知道這一個整個府,把父母官叫做「知」,這個字太重要了,「知」就是懂事,所以雪廬老人說,公司的董事、董事長,有沒有懂過事?不是光賺錢。

 

 

雍也篇第六白話解釋

【經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字詞解釋】

騂:ㄒㄧㄥ,紅色的。

角:頭角長得周全端正。

 

【白話解釋】

      仲弓在當季氏的家宰,特別向孔子請問選用人才之道。孔子對仲弓說:犁牛所生的小孩,是紅色的,而且頭角長得周全端正,是祭祀時最佳的犧牲之選,即使不能用於祭祀上帝,一定可以用於祭祀山川之神。孔子以此比喻告訴仲弓,從政須攬人才,選才不論他家的名望、聲勢、背景,不論他的父親是良善的還是腐敗的,而是要看他這個人賢或不賢,就像是犁牛雖然是專門耕田的,不符合祭祀的資格,但犁牛的小孩若具備祭祀犧牲之牛的條件,依然可選為犧牲之牛用於祭祀。

 

【章旨】

      此章記孔子與仲弓泛論用人之道,不論出身,但論德學。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犂,雜文也。騂,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中犧牲也。雖欲以其所生犂而不用,山川寧肯舍之乎。言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也。皇疏載一說,犂或音梨,梨謂耕犂之牛。黃氏後案,史記稱仲弓之父賤人,殆由傅合耕犂之恉。王肅家語謂生於不肖之父,則又緣雜文之訓而遷就其說。雜文之說始於揚雄,高誘解淮南,王肅撰家語,一皆承用。案淮南說山訓,借用經文,原未指斥仲弓,而注說之誤實因此。

      犂牛實不作雜毛牛解,當是耕牛。周時耕牛不作犧牛。仲弓之父是誰,不可考。此章記孔子與仲弓泛論用人之道,非以犂牛比仲弓之父。仲弓可使從政,從政須攬人才,選才不論其父之良窳,但論其人之賢不賢,喻如耕地之牛,能生騂且角之子,此子當可為犧牛。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