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59.是禮貌不是諂媚第64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是恭敬還是巴結?如何拿捏?
      對上級恭敬以及幫助他把事情完成,到底是巴結討好?還是屬於個人應該要有的本份?當中的分寸拿捏並不簡單,本章是很好的參考。

 

二、本章歷史背景
      本章特別在講魯國,魯國昭公、定公、哀公,都沒有政治實權,權力操縱在三家大夫的手中,所以大家對國君並不恭敬。然而孔子依然事君盡禮,無論擔任哪一類的職位,他所效忠的對象是魯君,不是三家大夫,在事君盡禮中表達他對國君的敬意、表達他的為公發心,並以此來導正風氣。

 

三、事君盡禮也會給予諫言
      孔子也會跟魯君提諫言,所以他的盡禮並不是巴結討好,他也曾跟子路說,事君之道就是「勿欺也,而犯之」,不要欺騙君王,有時候還要冒犯君王,把該說的話說清楚。〈鄉黨篇〉也記載,孔子在宗廟朝廷議政的時候是「便便言,唯謹爾」,就是把話說清楚,但也謹慎恭敬,依照身份對魯君表現應有的尊重。

 

四、本章可知孔子的行事作風
      從本章可知,孔子在意的是要有中心思想、要盡本分,不會人云亦云。這要靠博古通今的學問,知道古代的精神,並掌握現代的做法,不至於食古不化,也不會只想要趕時髦,心中所在意的,是贏得君子的恭敬與擁護,至於小人、俗人的嘲諷,則不在考慮之中。

 

 

八佾篇第十八章

【經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