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01.泰伯篇第十一章:通達人性避免禍亂第206課

本章重點

一、好勇疾貧的人,容易成為亂源

    有的人進取,有的人懦弱,有的人仔細謹慎,有的人莽撞,有的人很有心志,有的人很庸俗,有的在榮華富貴中一定變質,有的在貧賤時不甘心,有的安於貧賤,但是他是懦弱之人,有的安於貧賤,他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重點是要看此人在所處的狀態中,涵藏什麼樣的心態。

    想要脫貧脫困並非壞事,有些人靠著讀書充實自己、結交善知識、為公發心脫貧脫困,但是「好勇疾貧」的人不是這樣,好勇就是此人有膽識、氣魄、血氣之勇,但是此人很討厭貧,貧讓他不以為然,尤其看到別人生活享受,他就覺得不公平,他有體力、有幹勁,不願意屈於貧窮,這樣的人容易逞血氣之勇,若無人攝受他,沒有依禮對他,「亂也」,這種人容易添亂。像是黃巢、張獻忠這種人,時代亂容易把他逼上絕路,他認為官家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所以他沒必要服從國法,沒必要按照官府的政策,也沒有必要隨順社會替人著想的風氣,這種人必定會鋌而走險,由於他有勇氣,人們看到他,宛如看到燈塔,所以他有號召力,也有犯上作亂的能耐。對不仁、好勇疾貧的人,你「疾之已甚」,看不起他、討厭他,會促成他聚眾造亂,甚至有報復心態,亂上加亂。比如張獻忠,在還沒造反前,有女人看不起他,用腳踢他,結果他造反的時候,喜歡砍女人的腳,這就是忿恨的心態反射。

    以上可以看出嫉惡如仇的可怕,對小人厭惡的可怕,分寸沒有拿捏好,會留下很多禍患,有時候做人比做事還要重要,做事固然要有能力,可是做人的眼光分寸,才是真正趨吉避凶的核心處。

 

二、培養自己的儉跟廉,不要過分討厭小人

    李炳南教授說,我們應該先培養自己的儉跟廉,貧窮沒關係,就節儉一些,不要因為貧窮、不夠開支,最後鋌而走險,又加上自己有膽識,那真的會成為亂源。培養自己的節儉外,還要擴大心胸,懂得包容、將心比心。

    再者,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對人討厭過分,尤其不要過分討厭、看不起小人、好勇疾貧者。當時韓信在鄉下,時常餓肚子,漂母接納他的時候,就可以省去很多的社會亂源。上位者要培養憐人的個性,才不會讓老百姓感覺到貧富差距大,社會的風氣奢糜,導致過不下去的人非常反感、憤怒。像堯住的房子沒有雕樑畫棟,他也不會修剪房屋上面的茅草,他跟百姓過得差不多,因此百姓再貧窮都不會有想要作亂的心,所以為政者的儉以養廉很重要,還有心胸是擴大包容的,他看似沒有在治理百姓,其實他就在無形中消弭諸多的亂源。

 

三、趨吉避凶之道

    本章也告訴我們,貧窮時要甘於貧窮,但是要充實自己,找到脫困的方式。在人情世故當中,疏遠小人可以,但是不能怨恨他,也不要嫉惡如仇,這些都是個人的趨吉避凶之道,也在默默當中,堵住社會亂源。像東漢桓帝、靈帝時,在野的太學生常常議論朝政,終於把宦官逼到死角,就是疾之已甚,這時候宦官們卯起來跟朝中的大臣對抗,殺了校尉李膺,殺了太傅陳蕃,殺了大將軍竇武,後面朝政大亂,造成黃巾之亂,源頭就是太學生對這些宦官疾之已甚。本章反面來說不要嫉惡如仇,正面來說要好好辦教化、經營風氣、培養人才。

 

泰伯篇第十一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白話解釋】

    孔子說:若有人好勇爭勝,又怨恨自己貧苦,則易生亂。若有人厭惡不仁的人太甚,使不仁之人無地容身,也容易製造禍亂。

 

【章旨】

    小人作亂往往演變為世間大禍。在位的君子主持治道,防禍之端在善體人性,對待不仁之人,不必厭惡他們太過分,進而長期以道德感化,即使他們不能自新,也不敢為非作歹。

 

論語講要原文

    好勇疾貧,此人將作亂。疾貧,就是怨貧。里仁篇:「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貧賤雖是人之所惡,但是君子能安之,普通人可以正當方法去之,好勇的人則怨之。一個人既好勇,又怨貧,故將作亂。

    人而不仁,此與上句有關係。好勇疾貧,就是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疾,是憎惡。之,指不仁之人。已甚,古注為太甚。即是太過分的意思。憎惡不仁之人太甚。彼既不仁,再被他人所疾,那就必然立即作亂了。

    劉氏正義:「大戴禮曾子立事篇,君子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

    程氏集釋:「後漢書郭泰傳注引鄭注,不仁之人,當以風化之。若疾之甚,是益使為亂也。」

    小人作亂,往往演為世間大禍。防禍之端,首須對待不仁之人不疾之太甚,進而長期以道德感化,促其自新。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