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25.子罕13_孔子的求而不求第230課

225.子罕篇 第十三章

【經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字詞解釋】

韞匵:ㄩㄣˋ ㄉㄨˊ,韞,藏也。匵,櫃子。

沽:賣。

賈:ㄍㄨˇ,商人。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孔子周遊列國而無所作為,子貢想了解夫子內心的想法,故以比喻探問夫子到底是有心想作為呢,還是要把自己藏起來。 子貢設一個比喻問孔子,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要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來賣掉呢?夫子何等高明,一聽便知,也用比喻回答子貢:賣了吧,賣了吧!我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 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當然要入世造福人群,但不能求售於人。

【章旨】

此章子貢善巧的以比喻探問老師的心志,孔子答以待價而沽。全章問答,皆用比喻,意在言外,猶如詩篇。

本章重點

一、子貢善問,以詩言志 子貢真的是一位懂得《詩經》的人,他就是溫柔敦厚、意在言外,不能說他拐彎抹角,拐彎抹角是小人,孔門的弟子正大光明,怎麼會拐彎抹角。子貢藉著美玉來說老師對人生的想法,就像詩經裡面的「比」、「興」的手法,這一章懂了,《詩經》就會讀了,所以學而篇中孔子才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與孔子說話的歷史背景,是孔子與弟子們周遊列國時期,孔子已經把自己栽培成功了,就像美玉已經雕琢完成,孔子本來就是為了要利他才充實自己,所以去周遊列國。但是當國君真的要任用他時,孔子卻又不給國君用,這就是子貢的問題所在,子貢不好明講,就藉著美玉來說,意在言外。 「韞匵而藏諸」?就是把美玉藏起來,古代藏寶物的木盒都非常精美,有時候會讓人家錯認那個盒子比裡面的古董還要值錢,美玉藏在木盒中,就像德學兼備的人選擇隱居,可能隱於世、可能隱於市,或者隱於朝。「善賈而沽諸」?詩眼是「善」,就是把美玉賣給非常識貨的商人,此處不叫做「善商」而叫「善賈」,差別在於「商」是到處往來買賣,「賈」則是待在此處收購跟販賣。 美玉究竟要收藏或者出售?這兩種選擇,表徵孔子到底是要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被國君發現;或者要找到明君,展現才能讓其任用?

二、孔子善答,待賈而動 如果孔子是要隱藏自己,那為何要周遊列國?既然周遊列國了,國君要用又不給用,所以子貢看不懂,用比喻向孔子提問,是善問之人。而孔子也是一位「耳順」的人物,一聽就知道子貢的言外之意,所以回答說:「沽之哉!沽之哉!」立刻說我想賣我想賣,說得多清楚,孔子想要好好地發揮才能被人主所用。孔子與子貢都在詩上面經營意境,是很美的對答,表面上都在講賣玉,實際上都在講人生的出處。 孔子他接著又說:「我待賈者也。」意思是待價而沽,不是賤賣。所以雖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可是想要通達的人,也必須等待善賈的出現,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鳳飛翔的時候,如果不是梧桐樹不會停留,就像伊尹躬耕於陝西的有莘,要不是商湯王,他也不會展現才能;姜太公也是一樣,等著周文王他才要出世;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也是如此。這在《易經‧繫辭傳》裡面叫做「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藏器於身就是韞匵而藏諸,待時而動叫做求善賈而沽諸。這一章當中可以知道孔子是「求而不求,不求而求」,橫批是「到底求還是不求?」不求就是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慍,而求就是他要求善賈而沽諸;如果不是善賈,孔子則是求而不求,寧可韞匵而藏諸。

三、學習孔子利他胸懷與處世智慧 所以這一章裡面可以看出孔子利他的胸懷,以仁為本質來選擇自己的出路,選擇自己的出路當中,是善賈、不善賈他很清楚,這就是智慧,所以孔子以仁心做本質,也以智慧做本質,在行仁的時候以智慧做本質,在用智的時候以仁心做本質,我們的人生也要像孔子一樣,充滿智慧與慈悲,結合運用,相信一定會選擇最好的出路,能夠自利能夠利他,帶給自己的是趨吉避凶,帶給大家的也是趨吉避凶。

《論語講要》原文

韞匵,據馬融注:「韞,藏也,匵,匱也,藏諸匱中也。」藏諸沽諸的兩個「諸」字,是「之乎」或「之歟」的合音字。善賈,是識貨的賈人。沽,是賣。

子貢設一個比喻問孔子,有美玉在此,是放在匱中而藏之歟?還是求能識貨的賈人而賣之歟?孔子答覆時,連說兩句「沽之哉」,加重語氣,有賣的意思,但不衒賣,隨即自加注解,我只能待賈者來買。

此章問答,全用比喻,意在言外。有道德,有學問,當然要入世,為人造福,但是不能求售於人。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