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39.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第144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質勝文則野

      「野」指郊外鄉野之人,大部分做農做工討生活,樸實無華,欠缺禮文的修飾,較為粗曠,可是他內心真誠,就像農夫汪倫送李白,汪倫是邊跑邊唱歌來相送,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也以質回應。鄉野真誠之人,固然很好,可是沒有禮文修飾,氣質無法顯現,容易不知進退,手足無措。

 

二、文勝質則史

      「文」指文采、禮節、言辭。「史」指史官,史官寫史書時,如果不像孔子跟左丘明這樣客觀地就事論事,往往會言過其實,隨個人或君主的好惡來寫,不符合實際狀況,難以取信於人。這就是文采太多勝過質,報導過於誇大,容易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

 

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質彬彬是兩者融合,文處就是質處,質處就是文處。像《論語》就符合「文質彬彬」,文辭優美,事實也如此,文質彬彬的君子才能夠文以載道。古代的「君」寫成「群」,子是男子的美稱,意即這樣的人是群體中的佼佼者。文質彬彬勝過只有質的人,勝過只有文的人,他會看時機,跟鄉下人相處時,文質彬彬就顯現為質;在外交場合時,文質彬彬又特別彰顯文,口雖說客套話,但心意是誠心的。該文時文,該質時質,那就是文質彬彬的融合。

      若文跟質必須擇一,孔子寧可選質不選文,誠實可靠的人,才是可交往的對象,能夠將心比心,不會互相猜忌。

 

 

雍也篇第十八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白話解釋】

      孔子說:本質多於文采,則如粗鄙的野人。像是山野中的樵夫,田野中的  農夫,都是本性質樸,是言行毫無禮節與文采修飾的鄉下人。而若外在言行文采修飾多於內在樸實的本質,則如史官,由於寫史的人,除了像左丘明那一類的史家之外,大多虛文浮誇、言過其實。史書所載的史事,由於寫史之人有所好惡,不能公正客觀,所寫的歷史大多虛文浮誇,言過其實,有失其真。必須要文與質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實,合乎中道,是為文質兼備的君子。

   

【章旨】

      此章是孔子論人的文質要均衡,表裡要相稱。

 

 

《論語講要》原文

      質是本質,文是文彩。野,包注:「如野人。」說文:「野,郊外也。」野人,即是居在郊外之人。史,古注有二義,一是史書,一是史官。

      「質勝文則野。」勝,包注作多字講。質多於文,則如野人。也就是像鄉下人的意思。鄉下人習作農工,言行欠於禮文修飾,顯得樸素無華。故云,質多於文,則如郊野之人。          

      「文勝質則史。」文多於質,則如史書。史書所載的史事,由於寫史的人,除了像左丘明那一類的史家之外,難免有所好惡,不得其正,是故所寫的歷史,不免文過其實。所以,文多於質,則如史書,有失其真。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包注:「彬彬,文質相半之貌。」彬彬,融和之相。文與質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實,合乎中道,是為文質彬彬的君子。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