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47.諂媚泰山神有用嗎第50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本章歷史背景

      本章是孔子六十八歲回到魯國的事情,當時執政大夫是季康子,冉有則在季氏家中擔任家臣,林放也是孔子回魯國後所收的弟子。

 

二、誰可以祭泰山?

      季氏旅於泰山,就是旅祭泰山,這是非常重要的祭典,只有天子才可以祭泰山,魯國君主只能祭祀境內的泰山,季康子身為大夫,卻辦理這樣的祭祀活動,是非常大的僭越。

 

三、冉有已經勸不了季康子

      冉有在季孫大夫家做家臣,孔子問他:「你不能夠勸諫嗎?」冉有回答不能,表示他已經嘗試過,但季孫大夫主意已決。

 

四、孔子的感慨

      「嗚呼!」表示孔子非常感慨,林放都知道問禮之本,難道泰山神不如林放,會收下季孫大夫僭越祭祀的供品?此處口氣似乎在責備泰山神,因為季孫大夫已經不足以責備,孔子是站在責賢的立場說話。季康子這種祭祀的行為,不僅不會招福,反將遭禍,只有在本分及誠心上講究的祭祀,才是正確的祭祀之道。

 

 

八佾篇第六章白話翻譯

【經文】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字詞解釋】

旅:是古時候祭祀的名稱,非平常的祭祀,是有重大的事情,才會舉行,以祭天的玉器陳列於几上,祈禱而埋之。天子祭天下的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五嶽是天子祭祀,但是那一嶽如果在那個國家之內,國君也可以祭。泰山在魯國、齊國,則魯國、齊國的國君可祭。

弗:ㄈㄨˊ,不。

救:止也。

曾:豈,難道。

 

【白話解釋】

      魯國大夫季孫氏要去祭泰山,然天下名山大川只有天子才能祭,以及魯君、齊君在其境內可祭,季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這是嚴重的僭禮。當時冉求在季氏家作家臣,孔子便問冉有說,你是他的家臣,你能不能勸諫他,挽救這樣的情勢?冉有回答不能,孔子遂感歎的說,難道泰山之神會不如林放嗎?普通人如林放,尚且知道問禮的根本,泰山之神,豈不知禮。祭祀合乎禮,神才會接受,否則不能受。季氏目無天子,目無國君,泰山肯接受嗎?難道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嗎?

 

【章旨】

      此章譏歎季氏祭泰山非禮,然不說季氏而說泰山,言語溫和,然聞之令人足誡。

 

 

《論語講要》原文

      馬融注:「旅,祭名也。」禮記王制說:「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劉氏正義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謂旅為天子祭山之名,且非常祭,有大故,乃舉行,以璧陳列几上,祈而埋之。

      魯大夫季孫氏要去祭泰山。泰山是在魯國與齊國境內的天下名山,為五嶽之長。只有天子能祭,以及魯君、齊君在其境內能祭。季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這是嚴重的僭禮。

      孔子弟子冉有,當時為季氏的家宰。孔子便問冉有說:「女弗能救與。」女,即汝。弗,是不。與,即歟。馬融注:「救,猶止也。」這句話的意思,你是他的家臣,不能諫他嗎。冉有對曰:「不能。」孔子遂歎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曾作豈字講。豈可說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乎。意謂,普通人如林放者,猶知問禮之本,泰山之神,豈不知禮。祭祀合乎禮,神始受之,否則不能受。季氏目無天子,目無國君,泰山肯接受嗎。孔子感歎之後,不說季氏,而說泰山。聖人言語如此溫和。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