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67.孔子進退依仁第172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本章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

      魯定公十四年,衛國太子蒯聵涉嫌想要謀害嫡母南子(衛靈宮的夫人),事敗逃亡,按理講,衛靈公應該要廢掉蒯聵的太子之位,可是蒯聵逃亡時,仍保有世子之名,可見衛靈公對此事抱持存疑的態度。蒯聵跟南子鬧翻是因為南子跟宋朝(宋國公子)有不可告人的關係,衛靈公縱容,蒯聵跟南子翻臉,但是蒯聵未必有涉嫌想殺南子的罪名。

      蒯聵在魯定公十四年逃亡,約經過三年,在魯哀公二年春天,衛靈公過世,此時蒯聵依然是世子,但並未被叫回來繼位,南子希望公子郢來當,公子郢拒絕,南子不得已只好立蒯聵的兒子蒯輒(南子的孫子)繼任國君,國人也同意,而孔子入衛國時,蒯輒已經當了四年的國君,聲望不錯,孔子離開衛國時,是魯哀公十一年,蒯輒已經十九歲了。

 

二、孔子猶豫是否在衛國執政

      孔子六十三歲到六十八歲,第五次入衛國,在衛國待了五年,魯哀公六年,衛出公蒯輒已繼位四年,正值十四歲,他想請孔子當宰相。本章的衛君便是衛靈公的孫子蒯輒。

      孔子在衛國這五年都在猶豫是否執政,並非嫌棄官位或待遇,而是因為蒯聵並沒有失去世子的名份,他可以回來繼承國君,蒯輒也被國人擁護為國君,蒯聵如果回來,蒯輒是兒子,理應該接納他父親為國君。

      蒯聵在魯哀公二年六月(衛靈公死後的幾個月後),晉國的趙鞅挾持蒯聵到戚地(衛國的封地),衛國當然要阻擋,衛國便聯合晉國的宿敵齊國,齊國便派國夏聯合衛國的石曼姑,圍困蒯聵,其實是拒絕晉國入侵,很多注解以為他們父子爭國,其實不然,兩方都受制於人,皆有苦衷。

      有人說孔子不贊成蒯輒,但若孔子不贊成蒯輒,他何必留在衛國五年,又何必在離開衛國時,把高柴跟子路留在衛國,可見孔子是在等待時機而已,叫做「必也正名乎」,誰能夠真正在名分上是國君,孔子才有辦法替他辦事。

 

三、子貢以比喻探問

      弟子們不知孔子到底是想去還是想留,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蒯輒,卻不敢直接問,便請善於說話的子貢去問,子貢便問夫子伯夷、叔齊是怎麼樣的人,因為伯夷叔齊跟蒯聵蒯輒的情況有點類似,伯夷叔齊是兄弟,蒯聵蒯輒是父子。子貢的言下之意是,夫子若不助衛君,應說伯夷叔齊做的對;夫子若助衛君,應說伯夷叔齊為非。孔子六十而耳順,一聽便知子貢想問什麼,於是回答:伯夷叔齊是古代讓國的賢人。子貢立刻知道孔子不會幫助衛君,便再問伯夷叔齊初雖有讓國之賢,而終於餓死,伯夷是否怨恨父親,叔齊是否怨兄?因為當時孤竹國的國君想傳位給老三叔齊,但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應該傳給老大伯夷,父親過世後,由於沒有明言,伯夷站在孝道的立場不做國君,叔齊站在悌道的立場,也不願當。後來伯夷叔齊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叩馬而諫,勸諫周武王不要以下犯上,武王伐紂後,伯夷叔齊覺得吃周朝的俸祿很丟臉,就隱居於首陽山採野菜維生,他們倆明明可以當享受榮華富貴的國君,卻落得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清貧日子,會不會後悔?孔子若回答會,表示孔子要幫助蒯輒,因為後面會後悔,如果說不會,則表示不要等了。而孔子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表示後面即使很慘,都不會有怨。衛國的局面就是要以讓來解決紛爭,如果蒯聵、蒯輒都堅持不做國君,此時才能解決衛國的形式,否則兩方人馬都各有瑕疵,而且各有正當性。

      伯夷不做國君是保住孝,叔齊不做國君是保住悌,他們都是求仁而得仁,孝悌是仁之根本,又有什麼怨呢?假如孔子今天是求國君,沒當上、沒有得到榮華富貴孔子才會怨,今天是求仁得仁又怎麼會怨。子貢知道夫子的答案了,所以出來對師兄弟說,夫子不會幫助衛君,可見子貢的聞一知二,舉一反三。

 

 

述而篇第十五白話解釋

【經文】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本章歷史背景是孔子周遊列國第五次入衛國,當時的國君衛出公蒯(ㄎㄨㄞˇ)輒,是衛靈公的孫子。在此之前衛靈公之世子蒯聵,怨其母南子淫亂,涉嫌謀殺南子而未成功,出奔宋國,事在魯定公十四年。至魯哀公二年春,衛靈公過世,夫人南子稱靈公遺命立公子郢,但郢不肯接受,建議傳位給太孫輒。於是衛國人乃立蒯聵之子輒為君。

      同年六月,晉國臣子趙鞅挾著與衛國的宿怨,帥師名義上是送蒯聵回國,實則藉此入侵,並進兵到戚這個地方,此處是衛國之邑。魯哀公三年春,齊景公想要報復晉國昔日對齊無禮之怨,遣其臣國夏,與衛石曼姑聯合,圍困戚邑。以拒蒯聵歸國。蒯聵出奔回國,及輒繼位拒父,皆是受人挾制,而非註解所言之父子爭國。

      此時孔子與諸弟子正在衛國,頗受衛君蒯輒崇敬,且有意請孔子執政。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蒯輒,卻不敢直接問老師,乃私自問子貢:夫子會幫助蒯輒嗎?子貢亦不了解,遂入問孔子:伯夷叔齊是怎麼樣的人?這兩個兄弟讓國的高尚德行人人皆知,子貢哪裡不懂,然子貢提問這兩個人的言下之意是,夫子若不助衛君,應說伯夷、叔齊做的對。夫子若助衛君,應說伯夷、叔齊為非。孔子回答:伯夷、叔齊是古代讓國的賢人。子貢又問:伯夷、叔齊初雖有讓國之賢,而終於餓死,伯夷是否怨恨父親,叔齊是否怨兄?子貢此問言下之意是,若夫子不助衛君,應回答沒有怨恨。而孔子回答:伯夷、叔齊二人讓國皆是求為仁,若伯夷違背父親遺言而立為國君,將心不安。叔齊是弟,兄長已逃至他國,若自己立為國君,亦心感不安,於是與兄一起逃,他們都是在行孝悌之道,都在求仁道,雖然終於餓死,但得成於仁,又有何怨呢?可見孔子講求相讓,而非相爭,這是仁政的根本,更是衛國百姓之福。子貢一聽了然於心,乃退而告訴冉有說:夫子不會幫助蒯輒。

 

【章旨】

      此章明孔子進退依仁。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鄭玄曰。為,猶助也。衛君者,謂輒也。衛靈公逐太子蒯聵。公薨。而立孫輒。後,晉趙鞅納蒯聵于戚。衛石曼姑帥師圍之。故問其意助輒否乎。」

      衛靈公之世子蒯聵,怨其母南子,涉嫌謀殺南子未遂,出奔。事在魯定公十四年。至魯哀公二年春,衛靈公薨,夫人南子稱君遺命立公子郢,郢辭之,謂有太孫輒在。衛人乃立聵之子輒為君。是年六月,晉臣趙鞅挾其宿怨,帥師納蒯聵于戚城,名送蒯聵回國,實則藉此入侵。戚為衛國之邑。見公羊哀公二年傳。魯哀公三年春,齊景公欲報晉怨,遣其臣國夏,與衛石曼姑,帥師圍戚。以拒蒯聵之歸。此為蒯聵出奔回國,及輒繼位拒父之始末。後儒注疏,恒謂父子爭國,二者皆譏之。其實聵、輒皆是受人挾制而然。

      孔子與諸弟子此時適在衛,頗受衛君輒之崇敬。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輒,然不敢逕問孔子,乃私問子貢:「夫子為衛君乎」?子貢亦不了解,遂入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答曰:「古之賢人也」。伯夷、叔齊為殷季孤竹君之二子,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逃之。國人立其中子。周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後因恥食周粟,終於餓死。子貢又問,夷、齊有怨乎?怨者,意指伯夷怨父,叔齊怨兄也。孔子再答,二人皆是求其行仁者也,即已求仁得仁,又何怨焉。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順乎親,孝也。叔齊能恭其兄,弟也,孝弟乃仁之本,仁者天爵,國君人爵耳。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孔子讚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講求相讓,而非相爭。子貢一聽了然,乃出告冉有曰,夫子不助輒也。

      集解:「鄭玄曰,父子爭國,惡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齊為賢且仁,故知不助衛君,明也。」父子爭國,實由外力使然,聵輒父子未必皆有惡行。如果聵輒父不父子不子,孔子何以不去衛耶。不去衛,而又不助衛君,為衛國計,息爭免禍而已。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