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07.泰伯篇第十七章:三種惡質之人第212課

本章重點

一、狂而不直

    孔安國說狂者進取,狂的人心直口快,沒有心機,而有進取之心,孔門弟子中,像是曾點就是狂者,子路也算,狂者本來應該是最正直的,心裡面想什麼,嘴巴就說什麼,表裡如一,子路雖然有時候會冒犯孔子,可是孔子喜歡他。

    但是「狂而不直」就麻煩了,明明應該正直,他卻不直,這不是個性上的缺點,這是反常,好比有一個人,他說自己對金錢毫不在乎,可是聚會吃飯時,他從來沒掏過錢,這就是狂而不直,他可能是藉機蒙騙大家,心口不一,從他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的心思,他內心裡面一定有一些你看不到的不好的動機。

 

二、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第二個叫作「侗而不愿」,侗指愚痴無知的樣子,像高柴就是愚直,愚直的人不知變通,他會很謹慎,你告訴他什麼就是什麼,像以前蔣經國先生他媽媽叫他這一毛錢去買醬油,這一毛錢買鹽巴,結果他出門的時候摔倒了,兩毛錢掉到地上,他把錢撿起來後大哭,因為他不曉得哪一毛錢該買醬油,哪一毛錢該買鹽巴。侗的人本來應該是愿,愿就是謹慎,人很憨厚,不會變通,侗的人卻不愿,表示他的侗是假裝的,是不正直裝正直,是剛愎自用、好耍小聰明的。

    第三種叫作「悾悾」,就是看起來很老實,這樣的人應該是信,應該是真誠的,像曾子就是魯鈍之人,看起來很老實,此人應該是守信用的。結果「悾悾而不信」,他反而詐欺,反而不守信用,換句話說他真誠的外表是裝的,所以不是無心的過失,而是有為惡的心機。

 

三、對於上述三種人,孔子也沒辦法了

    以上「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這三種人,可能是小人之輩。孔子說「吾不知之矣」,對於這樣的人,我也沒有辦法了,因為小人是不堪教化的,這是孔子處世的經驗談,李炳南教授說,人生久了滿身傷疤,你才知道這種經驗閱歷提前了解,能夠少掉多少災難,少吃多少苦。

 

泰伯篇第十七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字詞解釋】

侗:音「通」,愚的意思。

愿:音「願」,謹慎。

悾悾:音「空」,看起來很老實。

 

【白話解釋】

    孔子說:爽直的人看似正直,表裡如一,但卻心懷鬼胎,此等小人必危害人群。無知者多謹慎,此乃常情,如果愚昧無知,又不謹慎誠懇,雖愚卻好自以為是,就容易壞事。胸中無見識的人,多半言行信實,此為常情,若胸中無見識,長得誠實可靠的樣子,卻不講信用、行詐欺,讓人難以相信。以上這三種人,都是違反常情的人,難以教化,我不了解他們。

 

【章旨】

    此章孔子所述三種人已非無心之失,而是有為惡之質的小人,孔子不知道他們能否立世。

 

《論語講要》原文

    狂,孔安國以子路篇「狂者進取」解釋,狂人應當正直。直是如對十目所視,心中沒有隱私,這樣的狂者,可取。狂而不直,其心回邪,則必危害人群。

    侗,音通,是愚的意思。愿是謹慎。侗而愿,例如擔任看門工作,能夠小心看守,也好。不愿,便是愚而好自用,那就壞事了。

    悾悾,看起來,很老實,應該說實話,然而此人居然不講信用,詐欺,豈不可怪。

    這三種人都是反乎常情者,難以教化。孔子說:「我不了解他們」,語氣溫和。但是這些人應該自省。如遇這三種人,只可遠之,不可疾之已甚。疾甚,則必促其作亂。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