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88.奢華與節儉的中道第193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奢與儉

 

奢就是很奢侈,包括排場、氣勢、態勢,有時候越了本份,像是三家祭自己的宗廟,或是在家廟前跳八佾舞,都是把自己變成天子的等級,這種奢是不遜,即不謙遜,很傲慢,看似莊嚴肅穆、排場浩大,卻充滿了不如法。「儉則固」,儉就是沒有排場,甚至寒酸,有時候是因為經濟狀況不足,排場不足以表達對祖先的尊崇與敬意,固就是不知道變通,不能夠合乎禮,按照禮講,祭祀就像請尊貴的客人,當然要擺出莊嚴、澎湃的排場,來表達恭敬、歡迎與慎重。舉例來說,西晉被舉為孝廉、很有聲望的范逵,有一次遇上大雪,范逵一行人路過陶侃家投宿,當時陶侃家境窮困,陶母立刻懂得變通,把頭髮剪了,辦了酒席,還把家裡面的草蓆拿來餵客人的馬,使范逵深受感動,後極力提拔陶侃,當時社會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陶侃能夠脫穎而出,陶母功不可沒。

 

二、不得已中,寧可選固

「與其不孫」,與其就是許可,在不得已當中,寧可選固。儉固然是固執不知變通,但是與其沒有節制,行事表現慢相,尤其是僭越的那一分,會招致他人的嫉妒、毀謗,甚至引來閒言閒語,更甚惹上殺身之禍,那寧可固,寧可辦得保守,最多被別人譏諷成器量小,但至少不會有奢引發的諸多過患。

司馬光曾寫〈訓儉示康〉,訓示兒子司馬康「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奢容易讓人奢靡、奢華,造成不好的風氣,在質地上也有囂張跋扈的感覺,像是季孫大夫,尤其到後面季康子的時候,更囂張跋扈,更不把魯君看在眼裡,在一場內戰中,還把魯哀公逼出國外,季孫大夫家族的命運也到盡頭了。

 

三、奢與儉的中庸之道

有時候祭祀,講究排場是應該的,在祭祀當中,盡誠意去擺設,但是心態要維持謙卑,寧固有時候採的是精神,當然經濟、能力不足的時候,作法要與家裡狀況相符,可是如果有這種家室、身份,乃至於要表現出報公、慎終追遠,當然要擺出排場,表示敬意,而心態要謙虛。奢與儉在心態上、作法上,都必須要拿捏,實在沒辦法拿捏的時候,寧可固。

 

 

述而篇第三十六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字詞解釋】

孫:與遜音義相同,恭順的意思。

 

【白話解釋】

 

孔子說:奢華易流於驕慢不謙遜,節儉易流於簡陋不大方。奢與儉兩者都不合乎中道,奢侈則太過,節儉則不及。但是奢侈不謙遜,便是傲氣陵人,後來必召禍患,節儉固陋最多遭人譏評而已,兩者比較起來,不遜過失大,固陋過失小,尤其在禮上奢侈僭越過患猶大,所以寧願主張固陋。

 

【章旨】

此章戒人奢僭也。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孔安國曰,俱失之也。奢不如儉。奢則僭上,儉則不及禮耳。固,陋也。」奢是奢侈。孫與遜音義相同,不遜就是不恭順。儉是節儉。固是鄙陋。

奢侈則不恭順,節儉則鄙陋,與其不恭順,還不如鄙陋好。

這是講禮,奢侈與節儉都不合乎中道。奢侈失之太過,節儉失之不及,但是奢侈不遜,便是傲氣陵人,後來必召禍患,節儉固陋遭人譏評而已,兩者比較起來,不遜過失大,固陋過失小。所以孔子主張寧願固陋。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