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71.請問孔子的為人?第176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孔子周遊列國的新鮮事

      孔子周遊列國曾到葉縣,碰上楚國的賢臣葉公(姓沈名諸梁),葉公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告訴他近者悅,遠者來的道理,而本章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結果每天隨侍在旁觀察孔子的子路竟然回答不出來。

 

二、子路答不出來的理由

      李炳楠教授說不知就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有人說因為葉公問了不該問的問題,使子路無法回答,可是問孔子的為人如何,並不會沒有禮貌。有人說葉公既然把孔子請來,就不應該私下向子路探聽,但是私下打聽孔子的為人也是一種判斷。又有人說,葉公已經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等於已經知道孔子的為人,還向子路詢問,表示對孔子沒信心,這也不對,孔丘被他請來,多打聽一些總是好的。

      有人說聖人的德難回答,此解釋可採,因為子路智不足以知聖人,或是子路恐答得不得體,所以沒有回答。

 

三、孔子明面點子路,暗面自我介紹

      此章夫子明處是點撥子路應該這樣回復葉公,暗處其實是夫子的自介。孔子說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也就是發憤起來便忘了吃飯,快樂起來便忘了憂愁,這乍聽容易,其實一般人最不能忘的就是吃飯和憂愁。而孔子樂在學道、求道、悟道、證道、流通道,法喜充滿,孔子本就是個好學不倦、誨人不倦之人,而且無怨無悔,即便吃粗茶淡飯也樂在其中。其實世間的大企業家要做出一番事業,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即便眼前的困難都足以讓他感到憂懼、裹足不前,但是一想到後面的利益、發展,便能樂以忘憂,我們可以抓住世間的覺受來講聖人。「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在這樣的境界中竟然不知不覺到老,回過頭來才驚覺已老,「云爾」就是如此罷了,即孔子點撥子路大略這樣回答即可。

      孔子雖然已老,依然在學習道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就是成功的秘密。學習聖人之道、君子之道,甚至於世間各領域的學問,亦或是想要開創事業皆然。

      當專注於所學,生命很快就快過完了,學習本章,我們可以思考,自己到底要在欲境中打滾很快到老,還是在終身學習當中很快到老,回過頭來看,那才是不辜負這一生,活得有價值意義,並且把這一生的努力,變成來世的增上。

 

 

述而篇第十九白話解釋

【經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字詞解釋】

葉:ㄕㄜˋ,春秋時楚國的邑地。

女:ㄖㄨˇ,你。

 

【白話解釋】

      葉公,名諸梁,楚國大夫,他在葉這個地方收租稅。按照制度,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葉公只是大夫,卻自稱為公,是僭越禮分。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這個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知道此事後便告訴子路說:你為何不對葉公說,我的為人就是好學不厭倦,發憤用功,往往忘記飢餓也忘記吃飯。心樂在道上,一快樂起來就忘了憂愁。這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以至於即使年老力衰都不知不覺,我的為人不過就是如此。

 

【章旨】

      此章記孔子的為人。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孔安國曰,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采于葉,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事後孔子知之,乃自述為人云云,以語子路。發憤忘食三句,文易曉,意思如何,孔子未加說明,諸注所云,皆是揣測之辭。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