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11.泰伯篇第二十一章:周文王的至德第216課

本章重點

一、接天下以公、傳天下以公的舜

    中國的禪讓政治,是堯傳給舜,舜傳給禹。堯從哥哥那裡接位,是家天下,他再傳給舜,是公天下,禹從舜手中接天下,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開啟家天下。

    只有舜是接天下以公,傳天下以公。舜有很多的成功處,像是他的德能、內涵、胸懷、抗壓性等,本章特別講舜任人、舉賢才的能力,可見人才的重要。

    舜叫姚重華,是五帝之一,也是中原部落的領頭。舜是嗣號,其國叫做有虞,當時舜在歷山耕田,所以孟子說:「舜發於畎畝之中。」他的名聲響亮,有當天子的命。堯的兒子丹朱不肖,可能有品德上的問題,堯便請四嶽(四方的諸侯首領,部落的首領)推薦繼位人選,眾人一致推薦舜。堯便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考驗舜持家的能力,再讓九個兒子跟舜做朋友,考驗舜交友的能力,舜一方面可以讓家庭和睦,一方面可以改變堯九個兒子好逸惡勞的個性。堯叫舜去治理山林,也叫他辦教化、辦外交,主持會盟,舜都能夠應對得體、口條清楚,堯便慢慢地把國家大政交給舜,舜從三十歲負責大政,到六十歲,執政了三十年,具有大政治家的氣度,六十一歲才正式登基。

 

二、讓舜無為而治的五位賢才

    五位賢才為禹、稷、契、皋陶、伯益。禹是司空,管工程,是夏朝的開國;稷是司農,管農業,是周朝的開國;契是司徒,管教育,是商朝的開國,五人中,就有夏、商、周的開國,舜的能耐可想而知。皋陶是司寇,管刑罰,舜本來要傳位給皋陶,皋陶推遲,後來皋陶也過世了;伯益管山林。其他還包括請垂當共工,請伯夷管祭祀,請夔掌音樂,請隆做鑑官。

    這五人各有自己的人才團隊,眼前孔子特別舉這五人,具有大政治家的氣度跟才華,他們在某一分的才能上都勝過舜,舜讓他們分工合作,舜沒事的時候就坐在廳堂上,彈琴吹南風,而天下大治。孔子很嚮往堯舜的禪讓政治、大同盛世,大同盛世已經不可得了,孔子才嚮往小康,從夏朝開始夏商周三代稱王,是家天下,都是小康,〈禮運大同〉裡面,孔子先讚歎大同之世,才讚歎小康之世,可惜春秋戰國時期剩下武力相向,文化的本質出不來。

 

三、周武王有治理之臣十人

    「武王曰」這一段出自《尚書‧泰誓》,是武王伐紂的誓辭,他說「予有亂臣十人」,予代表周家,武王有亂臣十人,亂在《爾雅》或是《說文》都解釋為治的意思,即有治理之臣十個人。

    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大顛、閎么、散宜生、南宮适、邑姜。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做太師,制禮作樂,為文明的開始,保留完整的典章制度。召公姓姬,也是周家的族人,召公奭是太保,輔佐成王,是周朝的古公之臣。太公望就是姜太公,是文王請回來的。畢公是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伐紂,當時拿著大岳武器在旁邊保護武王的是周公旦,拿著小岳保護的是畢公。大顛、閎么、散宜生、南宮适,是有名的文王四友,當時文王在朝鮮,他們聽到文王的賢能來投靠。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兒,虎父無犬女,她深通兵法,也助武王伐紂,邑姜是文王幫武王找的太太。以上這十個人,都是周文王留下來的臣子,雖說武王伐紂開國,但是文王才是實際的開國。

 

四、有才有德,能夠安邦定國的人才難得

    孔子根據史實說有德很難,而有德有才、能夠安邦定國的人才太難得了,舜有五個就可以安邦定國,武王一統天下就十個人而已。

    「唐虞之際」,唐是堯的帝號,虞是舜的帝號,朱子說際是交會的時候,劉寶楠說是唐虞之後,唐虞之後文句比較順,唐堯虞舜以後,「於斯為盛」,在武王、周的時候最盛,人才最多。

    在這亂臣十人當中,孔子說「有婦人焉」,所以真正講到為臣的是九人,這些人才都是文王找來的,就算邑姜,也是文王把太公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姬發,所以說「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在講文王。天下九洲,有六洲臣服於文王,大概就是三分之二。「以服事殷」,結果他卻帶著三分之二的實力,以臣子之禮去服侍只有三分之一實力的天子,「周之德」就是周文王的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文王的至德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文王的兒子武王伐紂,是因為紂王倒行逆施,逆天道而行,所以叫做弔民伐罪,弔就是安慰人民,伐罪是討伐紂王,這是湯武革命。本來文王服侍紂王,希望他悔悟,可是紂王不悔悟,武王以兵陣試探紂王,紂王還是不悔悟,當紂王殺了比干,囚禁箕子,微子逃跑,人才都不可為了,武王才決定伐紂,用最少的損失,讓百姓得到最大的幸福,也不妨礙周家之德。

    這一章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舜的氣象,當然也看到周朝是以至德來開國,以人才來開國,一個團體之興也是一樣,領導人要以至德培養、愛惜人才,給他們舞台發揮、開創事業,才能創造繁榮的局面。

 

泰伯篇第二十一白話解釋

【經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白話解釋】

    舜有賢能的大臣五人,即禹、稷、契、皋陶、伯益,而天下大治。周武王討伐紂王時對眾人宣示說:周家有能力建立功業,是因為撥亂反正的臣子有十位,即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及文母十人。孔子繼而感嘆地說:有德有能的人才難得,難道不是如此嗎?唐堯虞舜以後,以周家所得的人才最多,然周家十人之中有一人是婦人,實際九人而已。周文王時,天下已有三分之二的諸侯歸向於文王,而文王仍舊不失臣子之禮,率領各國諸侯服事殷朝的紂王,這是最難得的事,周家的德可以說是到了極處。

 

【章旨】

    孔子談論人才難得也。

 

《論語講要》原文

    舜有臣五人:集解孔安國說,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稷就是周家的始祖,教民稼穡,有德於民。

    予有亂臣十人:尚書泰誓,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這是周武王伐紂誓眾之辭,予字代表周家。亂是治理的意思。集解馬融說,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其餘一人是文母。

    才難不其然乎:集解:「孔曰,人才難得豈不然乎。」劉氏正義:「才難者,古語。」

    有婦人焉:此一婦人,馬融說是文母。但文母是誰,難以確定。古注或以為武王之母太姒,或以為武王之妻邑姜。

    以服事殷:集解包咸說:「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劉寶楠正義引左傳襄公四年:「文王帥殷之畔國以事紂」。

    舜有賢能的大臣五人,因而天下大治。周武王說:「予有治理之臣十人」。孔子先說以上的事實,繼則感歎:古語人才難得,何謂不然。唐虞之際的「際」字,劉氏正義作「後」字講。唐堯虞舜以後,以周家所得人才為盛,然周家十人中猶有一婦人,實為九人而已。所謂「盛」者,雖得人才,又須自己有德。周在殷朝為諸侯時,已有三分之二的天下,然而仍帥各國諸侯服事紂王,周家的德可說已到極處了。

    孔子所說的人才,是有德有能的聖賢,所以難得。難得而能得,像周家那樣人才興盛,非有至德不為功。文王至德固不待言,就以武王而論,雖然伐紂,實由於紂王日益殘暴而自取,伐紂之舉正是弔民伐罪,也無損於至德。所以孟子梁惠王篇說:「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