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77.與人相處的標準第82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君子如何處世

      君子是以仁心為本質,胸懷天下的讀書人,他肯充實自己,可以做官,也可以在鄉野為民,或從事於教學,或者從事於各行各業。當他從事於各種職業時,會讓各行各業找到靈魂,比如說「商道」、「醫道」等等。所以君子是一個能夠處世的仁人,不會與世間人格格不入。

 

二、君子與人不敵對、不貪慕

      君子與天下人相處,他是「無敵也,無莫也」,無敵是不與人敵對;無莫是沒有貪慕的對象。但君子並不是沒血沒淚、沒親沒怨,而是「義之與比」,只要合於道義就與之親、就與之和。所以儒家不會只重視自己與家族小範圍的利益,而是從個人到家庭、到宗族、到社會、到國家,家人只是君子抓覺受的之地方,比如我對家人如此愛好,我對團體、對國家、對人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厚愛?孔門師兄弟間,以義來結合的親,甚至不輸家庭的親。

      「比」字朱子解釋為「從」,意思是無論仇人或親人,所講的話只要合道理他都聽從。例如宋朝的趙抃與范鎮,兩人雖不友好,但當遇到公事必須就事論事時,趙抃還是為范鎮說話,不會以私害公。

 

三、君子與人沒有厚薄之分

      邢昺注解本章,「適」就是薄,「莫」就是厚,也就是沒有厚薄之分,合道義的君子就與之厚,反之就是與之薄,稱為「親君子,遠小人」。

 

四、君子沒有一定與誰親、一定與誰厚

      另一種解法,「無敵也」就是沒有偏主於親,「無莫也」就是沒有偏定於疏,換句話說,君子沒有一定跟誰親,也沒有一定跟誰疏,所以在義當中決定與誰相合。這個就是君子的胸懷,所以子夏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行道當中看到志同道合的人,那才是真正的親。

 

五、君子無可無不可

      朱子認為本章可以讀「無適(音是),無莫也」,無適就是無可,「無莫」就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唯義是從。所以如果有儒家的這種胸懷,有儒家這種知識背景,處世可以清楚、明快、了然,心中有一條康莊大道,即使處在逆境的時候,也知道做人處世的標準,這樣的人即使在寒冬,都能夠熬過冬天迎向春天。

 

 

里仁篇第十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字詞解釋】

適:ㄉㄧˊ,違逆。

莫:ㄇㄨˋ,貪慕。

 

【白話解釋】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人不違逆,也不貪慕,惟義是親,即對於有義的人,就與他親近。君子對於天下事,既不預先存有絕對如此或絕不如此的成見,胸中充滿廣大公心,以義為衡量標準,合於義則行,也就是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

 

【章旨】

      此章明孔子以義為衡量人事的標準,合義則道,違義則不從,故曰義之與比。

 

 

《論語講要》原文

      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

      無適的適字,無莫的莫字,古注有多種解釋。清儒俞曲園,在他的春在堂隨筆裡,引日本物茂卿所著論語徵,考證「適莫」二字即是「親疏」的意義。意為君子對於天下人,無親無疏,惟義之所在,與相親比而已。

 

 

【雪公講義】

      「適莫」二字,鄭讀為「敵慕」,注云:適,匹敵之敵;莫,無所貪慕。邢疏二字為厚、薄。俞氏主觸迕、貪慕。釋氏華嚴經及無量壽經,皆有「無所適莫」之文。華嚴經引漢書注曰:適,主也。爾雅曰:莫,定也。謂無偏主親,無偏定疏。澄觀疏曰:無主定於親疏。無量壽經慧遠義疏:無適適之親,無莫莫之疏。

      「比」字:論語稽求篇:比者,密也,和也。集注:比,從也。

      【按】此章之旨,據鄭、邢、俞諸氏所解,皆指對人而言,文義甚顯,可從也。有謂指行事者,存心者,用情者,似皆紆曲。至解「適莫」之義,上列之五種,名辭雖有小異,而大旨無不相同,亦可從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