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26.抉擇該拿或不該拿第131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孔子的弟子原思

      孔子的弟子中,各類人才都有,有的進取、有的保守,有人長期學經學,有人願意從事政治來利益人民,大家情性都不相同,就像伯樂善調千里馬,孔子非常愛惜這些人才,提拔他們、調教他們。其中有一位弟子姓原名憲字子思,他是一個貧窮的人,窮到沒有立錐之地,大概比顏回還窮,但是老師不在乎貧富,老師看的是到底有沒有志向?有沒有進取心?孔子在功成名就的時候,都不忘記他的弟子,因為他們對聖道有幫助,對國家社會有幫助。

      原思人窮,但是他很有志向,孔子過世以後,子貢在衛國當宰相的時候去拜訪這位同學,原思居住的品質很差,子貢看到他的情況就說:「你病了嗎?」原憲說:「這個是窮,這個不是病。」貧窮只是物質上缺乏,病是心志上不能提升,所以我是貧我不是病。這一席話讓子貢覺得很丟臉,他終身以說這句不得體的話為恥辱。

      原憲真的是安貧樂道,不是只有顏淵,只是顏淵比較突出。可見孔子的教學能夠讓貧者樂道,讓富者好禮,讓整個社會和諧,不會笑貧不笑娼,不會富有而跋扈,貧窮而卑賤,這真的是聖教的好處。

 

二、原思擔任家邑宰不拿俸祿

      「原思為之宰」,就是擔任孔子的家宰,這是孔子在擔任魯國的大司寇又攝行相事(一說是魯國宰相,一說是會盟時的儐相)的期間,職位崇高,有自己的封地必須有人去協助管理,所以孔子就找原憲去做「宰」,這個職務有可能是孔子家中的主任秘書,也有可能是邑宰,就是封地的縣官,後者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這也是包咸的解釋。

      原憲在做孔子家邑宰的時候,孔子要給他俸祿「粟九百」,「粟」就是沒去殼的米,有九百斗,魯國的大司寇薪水是六萬石,原憲是九百斗,可見當時魯國各級別俸祿差距很大。對於九百斗的俸祿,原憲是「辭」,也就是不要!孔子說:「不可以。」所以原憲斬釘截鐵地辭,孔子也斬釘截鐵地說不可以。孔子的理由就是,你如果覺得多,那你應該給你的鄰里鄉黨,不能退。

      范仲淹在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得到榮華富貴,他就不忘他的家鄉人,所以他設立「義田」,養這些貧窮的族人,但是也要他們勞動,所以說「救急不救窮」,窮無法救,要讓窮人有工作可做。

 

三、君子「辭爵不辭祿」

      原憲九百斗的俸祿,是一般的俸祿,不是孔子多給他的,因為君子「辭爵不辭祿」,就是可以不做官,一旦做官,就不可以辭俸祿。做官若堅辭俸祿才叫清廉,才叫做有公心,那讓其他人照實領薪的人員該如何是好?所以君子寧可不要做官,做官就不可以不要俸祿,這個俸祿是「常祿」;如果是前章冉有私下多給公西華的補助,那情形就不相同,反而要注意「周急不濟富」的原則,這就是一個君子的取與之道。

 

 

雍也篇第五白話解釋

【經文】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字詞解釋】

毋:ㄨˊ,不可以。

 

【白話解釋】

      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六歲。家境貧窮,而樂於求道。孔子當魯司寇時,原思是他的家臣。

      原思為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斗粟,他推辭不肯接受。孔子說:不可推辭,你如果有多餘,可贈送給你行政區域的鄰里或是分給宗族。

 

【章旨】

      本章與上章合觀,可知聖人執兩用中之道也。原憲是弟子中最窮者,而且所領的是常祿,故不許辭。子華使齊,家不窮困,故責冉有多給。冉有多給是過,原憲推辭所得的俸祿是不及。聖人處理事情是用中道,不會過與不及。

 

 

《論語講要》原文

      原思是孔子的弟子原憲,字子思。包咸注:「孔子為魯司寇,以原思為家邑宰。」

      原思為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斗粟,他辭之,不肯接受。

      孔子說:「毋,不可辭。你如有多餘,可贈與你的鄰里鄉黨。」

      孔安國注:「九百,九百斗。辭,辭讓不受。祿,法所得,當受無讓。」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