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96.顏回的謙德之效第201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見賢思齊

 

見賢思齊,首先你要見到他的賢,才有辦法思齊。孔門弟子之所以能和樂融融,就是因為懂得互相欣賞,了解對方的長處、優點、特色、德能、涵養、學問,本章是曾子見到顏回的賢,心生嚮往,並思跟顏回看齊。

 

二、顏回的賢

顏回的賢是「以能問於不能」,能可以指才能,也可以指才藝。「以多問於寡」,指學問、見聞。求學當中充實能力、豐富學養,有一分是靠自己的好學,有一分還要多問,一般說博學、審問,審問也是博學的一種,打破疑點,比自己私下用功快得多,叫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人才團隊集合的成效之快,讓你難以想像,用問來充實自己的內涵,孔子也是如此。

虛懷若谷的問是不簡單的,第一個就講到顏回不恥下問,以能問於不能,我哪怕具有十分之九,他有十分之一,他的十分之一是我沒有的,我就願意請教於他,不恥下問並不是羞辱自己,反而是增強自己的內涵、能耐,這就是顏回好學的形象。好學的第二個面向是以多問於少,你的學問是從閱讀、見聞、私下用功來,你具備很多領域的內涵,但是有一個領域你不會,當然要問他。《書經》上說:「好問則裕」,好問的人,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若套到顏回聞一知十的悟性,其進步充實,那是極為可觀的。

第二個叫做「有若無,實若虛。」有指能跟多,以多問於寡,是講學;以能問於不能,是講能。有學有能,哪怕只有一分都叫做有,很多分也叫做有。有若無,有像沒有一樣;實若虛,哪怕是滿分,也像虛,也像不足、不充實。所以虛不是什麼都沒有,虛就是不充實,此是大智若愚的形象,不會鋒芒畢露,而且具有受教之地,他人肯教。他豐富的學養、能耐,正好是快樂的所在,也是他可以解決別人的問題的能耐。

往往春秋時期的人,是以不能而裝能,以寡而裝多,這叫做無而為有,以無當成有,虛而為盈,以虛當成實,大家裝模作樣,可是人的德能,就像虛器,注滿則止,所以要留有空間、受教之地,這就是有若無,實若虛,是一種謙德的表現,愈學愈知道不足,自然就會 謙。

 

第一句、第二句「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是顏回對他人,第三句、第四句「有若無,實若虛」,是講顏回自己,第五句「犯而不校」,是他人對顏回。犯而不校,他人冒犯顏回,顏回不計較,也不會報復。 《韓詩外傳》裡,顏回自己說:「別人對我無禮,我也善待於他。」因為顏回有若無,實若虛,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所以別人有時候會看不起他、冒犯他,顏回都不會計較,不在意別人對他的羞辱,也不會報復、爭論,顏回不會遷怒的這種修養,就像《大戴禮記》講的「良賈深藏若虛」,就像一位很富有的商人,會表現出自己沒什麼的樣子。

 

三、做到上面這五條,德能、氣象與日俱增

下面曾子感嘆:「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以前我有個朋友,表示現在他已經過世了,他從事的事就是上面那五條,他的德能與日俱增,氣象愈來愈好,可是外表確有謙虛的形象,能不斷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調教,不斷進步,修養愈來愈好,所以《大戴禮記》中,曾子在臨命終對他的兒子曾元說,沒有顏回的這些開示,我沒有東西教你們,可見曾子的老師,除了孔子以外,還有顏回。

《韓詩外傳》裡面,孔子問學生:「他人對你好,你待如何?他人對你不好,你又如何?」子路說,他對我好,我就對他好;他對我不好,我就對他不好。子貢說:他人對我好,我就對他好;他人對我不好,我就或進或退來引導他。顏回說:他人對我不好,我還是對他好。孔子說子路的適用於蠻貊之邦,對庸俗、無禮之人,可以以直報怨。子貢的適用於朋友,朋友對你不好,你進可以規過勸善,退可以與他保持距離。顏回的適用於親人,比如父母、妻子、兒女,這是天倫,你當然要回報善待他們,所以都沒有錯。

 

 

泰伯篇第六白話解釋

【經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字詞解釋】

校:ㄐㄧㄠˋ,報復。

 

【白話解釋】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願意問沒有才能的人。自己見識多,卻問見識少的人。自己很有內涵,表現出來卻像一般人,有而自覺如無,實而自覺如虛。自己無故受人侵犯,也不會尋思報復,我已故去的老朋友曾經如此實行。

 

【觀點】

曾子此處所稱讚的老朋友,就是顏回,說這番話的時候,顏回已過世,所以是昔日的老朋友。顏回能處處請教他人,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張揚自己的功勞。他人對顏回不善,顏回還是善待他人。

 

 

【章旨】

曾子回憶感稱顏淵之謙德。

 

 

《論語講要》原文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問沒有才能者。自己見識多,卻問見識少者。有而自覺如無,實而自覺如虛。無故受人侵犯,而不報復。昔日我的老友曾如此實行。

皇疏,能是才能。多,謂識性之多。包注,校是報復的意思。馬融注,友是指顏淵。

劉寶楠正義,前篇顏子言志,願無伐善,無施勞,亦此若無若虛之意。犯而不校,是言其學能養氣也。韓詩外傳引顏子曰:「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即不校之意。鄭注檀弓云,「昔」猶前也,曾子說此話時,顏子已卒,故稱「昔者」。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這兩句是動辭,說兩方面。顏淵學孔子。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即是「以能問於不能」。孔子學琴於師襄,又拜七歲童子項橐為師。即是「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實若虛。」這兩句是靜辭,單指顏子而言。有無一對。虛實一對。虛者不充實,而非虛無。

「犯而不校。」他人侵犯我,而我不報復。待人如此。

「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斯,指以上以能問於不能,以至犯而不校。曾子稱贊顏子而不舉其名,是學孔子「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