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17.子罕篇第五章:斯文在茲第222課

本章重點

一、本章的歷史背景

    匡地本來屬於衛國,後來歸於鄭國的領地。《左傳》魯定公六年,魯國為了討好晉國而攻打鄭國,當時攻打鄭國匡地的是將軍陽虎,楊虎的車夫是顏剋。攻打匡地時,正好匡城有一個缺口,陽虎就從此缺口入城,統治匡地,而且實行暴政,所以匡人憎恨陽虎。後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到了衛國,衛靈公表面愛賢,實際上不然,孔子便離開衛國到陳國,途中經過匡地,匡人誤認孔子為楊虎,剛好幫孔子駕車的人又是顏剋,匡人便兵圍孔子一行,此時子路欲拔劍抵抗,孔子說不行,現在跟匡人說我不是楊虎,匡人一定以為有詐,如果我能夠證明我不是楊虎,就可以解此難,孔子便叫子路彈琴,孔子跟弟子們合唱,唱了三篇詩後,穿著盔甲的匡人戰士,知道楊虎沒有這種氣象,便拱手致歉,撤兵離去。從中可以學到孔子的承擔,以及他處理困局的方法。

 

二、本章的畏如何解釋

    李炳南教授說,論語有三種讀法,第一種是參考各家註解並抉擇正確的;第二種是前後文句對照,要讀得順、解得通。第三種是讀完論語四百九十八條,對某一條便會是全局的看法,不會死在句下。

    《禮記‧檀弓》篇說「死而不弔者三,畏壓溺」,即一個人死了,不要去安慰生者的有三種狀況,第一個畏,就是私鬥的時候死的;第二個壓,就是在危險的牆邊站立,結果牆垮把他壓死了;第三個溺,就是溺水而死,以上三種情況都不要前去弔喪,因為輕忽自己的生命是不孝的。本章的畏不作私鬥解釋。

    「子畏於匡」,畏到底是畏懼,還是拘留,還是戒心?對照後面的文句可知道,本章的畏不當畏懼講。畏若解成戒心,指孔子憂慮弟子,像顏回也是在這種情境下走散了,此種說法可以。但本章畏最好的解釋是被拘留、被圍困,《史記‧孔子世家》說匡人留住孔子拘五天,《群經評議》引用荀子說:比干被挖心,孔子拘匡,孔子就是被匡人困住。

 

三、孔子深陷危難,如何穩住弟子的心

    孔子身為領導者,一定要有不懼逆境的情懷,才能穩定弟子們的心。孔子說:文王過世了,文化的道統難道不是在我身上嗎?如果天要傷亡這樣的文化道統,那我這個後死者(文王是先死,孔子便是後死者)不可能能夠參與、聽聞這樣的文化道統。正是因為天沒有要傷文化道統,所以我不會在這次匡人之難中遭逢凶險,匡人是奈何不了我的!

    孔子特別舉文王,因為中華文化的典章制度一直到文武的時候完備,文王雖死,可是文王的道還保存下來。文王的道有兩種,一種是文,一種是獻,文就是典籍,獻就是能夠講解文化道統的人,不管大獻或小獻,不論整體或細項,孔子都親近不同的老師,學習完備,成為一個能夠講解文、能夠實踐道的人。

    「天之將喪斯文也」,斯指文化道統,倘若老天要傷亡文化道統,就讓人才流失,讓「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讓後面的人沒有辦法參與聽聞典籍,孔子就不可能學到文化道統。可見光留典籍沒有用,一但傳承斷了,文化就斷。此時文化道統還沒有斷的天命,孔子自然不會有命難。換句話說,文化道統的天命在孔子身上,假如文化道統沒有亡的天命,孔子就不會遇到橫事。「匡人其如予何?」匡人沒辦法違背天命,孔子就不會死。

    君子要了解天命,趨吉避凶,天命最好的講法就是得到道統,有傳承的天命,冥冥之中會得到諸多加被,逢凶化吉、趨吉避凶,這種捨我其誰的承擔,哪裡是一種畏懼呢,這是一種利益蒼生的當仁不讓,承接往聖先賢的絕學,好好學習,才叫握有天命,此時處順境快樂,處逆境也心安理得。

 

子罕篇第五白話解釋

【經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字詞解釋】

畏:拘也。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孔子周遊列國,到了匡地被匡人誤認為陽虎而拘留五天。為什麼匡地之人會圍困孔子呢?因為在這之前,魯國季孫大夫的家臣因為叛亂,逃至匡地,受晉之任命主持匡地之政。因施行暴政,匡人深為怨恨,孔子的相貌又與陽虎相似。且當年為陽虎駕車者即是孔子的弟子顏剋。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匡地,被匡人誤認為陽虎而拘留五天,情況險惡,孔子便安慰弟子們說:文王繼承了堯舜禹湯的道統,文王雖然已經過世,但載道的文化在我身上,將由我傳下去。老天如果有意滅除文化道統,則我將不得知此文化道統,然而我既得知,可見天意仍需保留文化,由我而傳,既然需由我而傳,匡人豈能奈我何?

 

【章旨】

文化的傳承不在典籍,關鍵在傳承道統的人,天意讓孔子承擔傳承道統的責任,匡人又能如何呢?

 

《論語講要》原文

    孔子周遊列國時,經過匡地,遭匡人圍禁五天。因為在這以前,魯國的陽虎曾侵入匡城,施以暴虐,匡人深為怨恨。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似,而且當年替陽虎御車的就是孔子弟子顏剋。現在顏剋又為孔子御車到此,以致匡人把孔子誤為陽虎,故予圍禁。

    聖人處於危險之境,不會畏懼,所以子畏的「畏」字不當作畏懼講。俞曲園群經平議引荀子賦篇「比干見刳,孔子拘匡」,史記孔子世家「匡人於是遂止孔子,拘焉五日」,以及禮記檀弓「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鄭注即以孔子畏於匡為證等,認為畏於匡就是拘於匡,其說可從。匡城在何處,古注意見不一,不必詳考。

    孔子被匡人誤圍,一時解釋不清,情況險惡,便以天不喪斯文的道理安慰隨行的弟子們。

    周文王繼承堯舜禹湯之道,後有武王周公,相續不絕。文王雖已逝世,但載道的文化在茲,須由孔子傳下去。如禮記中庸篇:「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在茲」是孔子自謂承擔傳遞文化的責任。所以說:「天如有意滅除文化道統,則我這後死者便不得與知此文。然我既得與知,可見天意仍須保留文化,由我而傳。既須由我傳文,匡人豈奈我何。」

    集解:「馬融曰。如予何者,猶言奈我何也。天之未喪此文也,則我當傳之。匡人欲奈我何,言其不能違天而害己也。」

    皇疏:「衛瓘云,若孔子自明非陽虎。必謂之詐。晏然而言若是。匡人是知非陽虎,而懼害賢。所以免也。」

    匡人何能勝天?所以聖人終於化險為夷。

    孔子除了畏於匡,還有在陳絕糧,微服過宋等災難,但都轉危為安。學中華文化,有志於為文化的傳遞者,遇見惡劣的環境時,當學孔子的精神,深信天不喪斯文,以道自任,環境自然隨之轉變。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