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26.子罕14_孔子的淑世精神第231課

226.子罕篇 第十四章

【經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君子志在行道,雖道不行,但不怨天、不尤人。此處不行,可以到別處,此乃退而求其次的用世思想。本章即是孔子想要往九夷行道,非是要藏身於九夷。九夷在何處,不必詳考,就當時來講,在中國以外的,沒有受過中原文化教化的地方,可謂之九夷。 孔子想要移居九夷。有人不了解孔子化夷之志,而認為:九夷之地文化閉塞落後,是一個鄙陋之地,住到那個地方有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有道德學問的君子去住,能夠教化人群,還有什麼陋不陋的呢?意即君子居在那裡,就不陋了。例如地處蠻貊之邦的臺灣,在一九四九年戰亂,有許多人仁人君子大儒來臺並教化臺灣人,臺灣不但不落後,反而成為文化道統的保存處。

【章旨】

此章可見地方的鄙陋與否關鍵在人,有君子居住,何陋之有。此章也可窺見孔子存心淑世的精神。

本章重點

一、孔子想去海外行道 孔子雖然想要利他,但在春秋時代,國君都不是善賈之人,孔子只好「韞匵而藏諸」,人生天地間不能沒有用,孔子才會感慨中年不能行道,那到九夷去吧!並不是孔子想要退休,而是說此處不行道,到他處行道,到文明落後的地方也沒關係,只要那裡的人堪教化就好。 「子欲居九夷」,欲就是孔子很想到九夷去居住,其實就是移民,夷是文明未開發的地方,生活水準落後,居住品質差,人們禮貌不周,但是聖人講究的是質地,文質彬彬的文建立在質上。中原大國表面的文,內部都是不質,譬如犯上作亂、以臣弒君、以子弒父,這哪裡是孔子要的文明呢。孔子有心利益世間,而想要到九夷去,叫做「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二、「夷」是什麼樣的地方 一般說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夷比較偏向東方,商朝有三位仁人:箕子、微子、比干。箕子行道朝鮮,是一個有文明的地方,有人說孔子想要移民到商朝去。有人說日本也是一個可以移民的地方,想不到兩千多年後,李炳南教授飄洋過海到寶島台灣,似乎就是滿孔子的願。 「或曰:陋,如之何。」有人說夷地文明粗陋,去了可能會有適應上的問題,想不到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居就是長久居住在九夷,何陋之有,像箕子居住在朝鮮,結果是路不拾遺,沒有奸盜邪淫,稱為東方君子國。舜在歷山耕作的時候,耕者讓畔,行者讓路,舜到雷澤捕魚的時候,大家都把深潭厚澤讓給老人,年輕人在水淺的地方網魚,這都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證明。何陋之有,並不是指生活會富裕起來,而是風氣慢慢改善,使得人心向善,文化水準提高,文明自然提升。

三、孔子有勇氣、決心,只是條件不具足 本章孔子感慨道不行,而想到海外,可以說是牢騷話,但不是衰喪話、洩氣話,也不是想退隱,而是孔子想要揮發大用,此處不行就到他處,最後的何陋之有,表示孔子不畏艱難,有想要去的勇氣、決心,只是後面的條件不具足而已。 人生也一樣,有些你想做的,不代表做得來,有些目標想達成,後來達成不了,並不是你在畫大餅,而是有些條件沒辦法具足,你還是很感慨。

《論語講要》原文

九夷,究竟是何處,不必詳考。

孔子志在行道,而道不行,但不怨天尤人,此處不行,可往他處,所以「欲居九夷」。「欲」是僅有此意而已。有人認為,九夷之地鄙陋,奈何能居。陋是意指沒有文化,人民不懂禮義。孔子說,君子居在那裡,就不陋了。

君子,是泛指能教化人群的人,例如箕子居在朝鮮,教化朝鮮人,朝鮮即不陋。

學儒當學孔子那樣存心淑世的精神。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