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63.就事論事的眼力第68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管仲是誰?

      管仲姓管,名夷武,字仲,是齊桓公的宰相,有王佐之才,齊桓公稱他仲父,將他視為父輩來禮遇恭敬,而管仲也不負桓公期望,在內政成就上使齊國通貨積財、富國強兵,提倡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提倡禮義廉恥四維。在外交成就上幫助桓公九次糾合諸侯、尊王(惠王、襄王)攘夷(北征山戎),為當時國際上很有權勢以及很有名望的政治家。

 

二、孔子說「管仲之器小哉」,是指什麼?

      孔子認為管仲有才能讓周天子的號令行於天下,讓各國的諸侯安於國內,互相幫助,創造出繁榮的天下。但管仲卻只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沒有辦法恢復尊重周天子,讓周天子能號令天下,讓諸侯能盡本份的王道,所以孔子感嘆管仲的器量小。

 

三、孔子回應管仲器小並非節儉

      有人誤以為孔子說管仲器小是指管仲節儉之義,孔子回應器小並非節儉。

      節儉有時候是器大,舉大禹為例,禹「卑宮室,菲飲食」,對自己的享受很節儉,可是他為人大器。

      孔子舉例來說明管仲器小並非節儉:「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齊桓公賞識管仲,讓他有三處豪宅來裝各類賞賜寶物,「官事不攝」,且這三處豪宅都設有家臣,皆為專臣,不互相兼職,但事上用人未免過多、過於驕奢。

      就著孔子之答,此人又產生疑問:管仲三處藏寶之地,皆為國君所賜,長者賜不可辭,管仲接收應該謂知禮?孔子便說:「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齊桓公樹立屏風,能夠阻絕內外,使外面看不進裡面,有隱蔽性,這是古代國君的規格,而管仲也在自家樹立屏風,享有國君的規格,這是僭越,怎麼能說管仲知禮呢?再舉一例:「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齊桓公招待其他國君時,在兩根柱子之間設有小土臺,可放置酒杯,這是國君的規格,而管仲也在兩柱中間設小土臺,規格與國君同,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意即僭越者都可稱為知禮,那請問誰不知禮?

 

四、如何評論歷史人物

      評論歷史人物不容易,若心有成見,加以個人情緒渲染,評論便不能中正和平,如此則有失公道。本章可看出孔子論人的眼力,就事論事、公正客觀,褒貶有度,能明辨是非善惡。這必須有足夠的知識背景、經學的見地涵養、分辨是非善惡的標準,理智分析,保持客觀公正。

      孔子本章就尊王攘夷之事來論管仲器小,但孔子亦曾稱讚管仲「如其仁」,讚美管仲是一位有仁心的人,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若沒有管仲,人們便要淪為夷狄,文化的本質及倫常都會發生變化,孔子也並沒有磨滅管仲的貢獻。

 

 

八佾篇第二十二章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字詞解釋】

樹塞(ㄙㄜˋ)門:樹屏風於大門外。

反坫(ㄉㄧㄢˋ):主賓敬酒後反置酒杯的土台。樹塞門及反坫皆是國君專用之禮。

 

【白話解釋】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雖然僅是齊國下卿,卻被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魯大夫施伯向魯莊公說,管仲,是天下的賢人,非常大器。蓋當時有以為管仲是大器者,所以夫子辨之。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有人聽聞,誤以為儉。孔子說:管仲有三個府庫藏,用以收藏財貨。管事的家臣,各有專職,不互相兼職,違背了大夫雖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當使一官兼採餘事的禮制,此皆奢豪不節儉。

 

本段另解: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有人聽聞,誤以為儉。孔子說:管仲從朝廷出有三處府第可歸,且皆有鐘鼎、帷帳等設備及國君賞賜的許多寶物,三處皆設有管事的家臣,各有專職,不互相兼職,違背了大夫雖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當使一官兼採餘事的禮制,此皆奢豪不節儉。

      三歸是國君所賜,依禮,長者所賜,不得不受,有人又以為管仲知禮,孔子遂舉事例辨其不知禮。國君為別於內外,樹屏風於大門外,而今管仲亦如人君樹屏風以閉塞大門,由此可見管仲之驕僭不遜,也是器小易盈之證。另外,兩國國君之間舉行宴會,會在兩個柱子之間設臺子,主人酌酒敬賓,賓在筵前受爵杯,飲畢,各將其酒杯反過來放在臺子上面,稱為反坫。此反爵土臺僅是人君可以享有,管仲只是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坫,僭濫如此,是不知禮。管仲如果知禮,則誰會不知禮。

      雖然,孔子亦曾讚管仲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此謂其器小哉。乃責其奢侈越禮,驕矜失禮為器小。

 

【章旨】

      此章辨管仲器小,奢華僭禮。

 

 

《論語講要》原文

      管子小匡篇記載:「施伯謂魯侯曰,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惠棟九經古義乃說:「蓋當時有以管仲為大器者,故夫子辨之。」孔子謂管仲之器量小。或人聞之,誤以為儉。孔子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安得謂之儉。三歸者,包注謂娶三姓女,朱子據說苑以為三臺,韓非子外儲說謂管子家有三處,晏子春秋謂管仲身老,桓公賜之以三歸。據清儒考,管仲築三臺之事不見他書。又在身老始受三歸之賜,則非娶三姓女。惟依韓非子謂其所歸之家有三處,庶幾近之。然不若從三歸為三庫藏之說為愈。武億群經義證謂臺為府庫之屬,古以藏泉布,甚符桓公之賜。故可從。官事不攝者,管氏家臣各有專職,不兼餘事也。此皆奢侈。三歸是國君所賜。依禮,長者所賜,不能不受。或人又以為管仲知禮。孔子遂辨其不知禮。國君為別於內外,樹屏於門以蔽之,謂之塞門。兩君宴會,在兩楹之間設坫,皇疏:「坫者,築土為之,形如土堆。」獻酢更酌,酌畢,各將其空酒杯反置於坫上,謂之反坫。塞門,反坫,皆是人君享有者,而管仲皆僭為之,是不知禮也。故云,管氏如知禮,則誰是不知禮者耶。雖然,孔子亦曾贊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此謂其器小哉。乃責其奢侈越禮。如劉氏正義引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篇,以及揚雄法言先知篇,皆以管仲驕矜失禮為器小。

      孔子之論管仲,此處謂其器小,他處又有稱許之辭,皆是就事而論。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