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49.鄉黨篇第五章:孔子出使外國的禮容第254課

249.鄉黨篇 第五章

【經文】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字詞解釋】

足蹜蹜:蹜蹜 ㄙㄨˋ ㄙㄨˋ,縮小腳步,兩腳前後相接,不提起腳踵的往前走。

私覿:覿 ㄉㄧˊ,私人相見。

【白話解釋】

孔子上朝,奉命出使外國,魯君賜圭,圭是一種瑞玉,臣子出使外國,將圭獻予外國的君主,猶如現在的國書,作為信物。 孔子執持魯君賜的玉,收斂自己,提起恭敬的心,如鞠躬般謹慎,玉雖不重,但拿在手裡像是沉重,力不能舉起,表示任務重大,似不能勝任,此乃謹慎之象。當孔子在他國朝堂將玉奉上他國的君主時,恭敬如同打躬作揖,授玉完畢,下堂的時候,心裡仍然跟上堂授玉時一樣,恭敬合乎禮節,就如同將領帶著軍隊出去作戰,在出發之前,心裡不敢輕敵,面色肅靜,謹慎小心。當孔子向諸國君王授玉下堂時,縮小腳步,兩腳前後相接,不提起腳踵的往前走,像是沿著一條路線。朝聘以後,要獻上種種禮物,禮物是由魯君交給孔子帶來,等於是孔子替魯君送禮,所以孔子的一切舉手投足,都有一定的容色,表現得莊嚴隆重。呈完禮物之後,正式典禮結束,就可以愉快地私人聚會。

【章旨】

此章記孔子出使外國的禮容。

本章重點

一、孔子外交禮儀的展現

一個成功的外交家,勝過十萬雄兵,本章孔子展現外交禮儀,「執圭」,魯君授予孔子圭,圭是很好的瑞玉,代表國家的信物。孔子執圭,接受外交任命,到國外行聘問禮,意即帶著本國國君的口信去訪問他國。圭是給他國國君的信物,例如孔子到齊國,孔子就代表魯君,訪談結束後,齊國會把圭還給孔子,讓孔子回去復命,「鞠躬如也」,就是如鞠躬,孔子很恭敬的接受,來表達對這件事情的慎重,「如不勝」,好像不能勝任一樣,就像手捧著故宮古物那般謹慎。 「上如揖」,就是孔子升堂授玉,孔子攝齊升堂,用三隻手指頭把衣角拉起來往上走,走到朝堂,打躬作揖,彎到膝蓋下,起來的時候,手跟眉齊,因為這件事情是國家的大事,一定要在態度上表達重視。「下如授」,下堂的時候,也像剛才授玉一般的謹慎。 「勃如戰色」,臉色變得像要面對戰爭般謹慎恭敬,《左傳》說「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祀是祭祀,戎是打仗,外交是大事,所以態度要謹慎,表情要收斂。「足蹜蹜如有循」,走路的時候,不是邁開大步走,而是兩腳縮短步伐的距離,而且不要踢起腳跟,就像古代婢女端菜送菜,順著一個方向快步走,這樣的走法,表達出使的禮儀。

二、獻禮、宴飲的禮節

重要的事情忙完了,接著「享禮」,準備替國君送禮,享禮就是獻禮的意思,叫做「有庭實」,把庭院充實,意思是禮物一大堆,就像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回到魯國的時候,季孫大夫送給孔子一大堆的禮物,「有容色」,這時候是國宴,已經不是嚴肅的場合,而是大家喝酒、聊天,輕鬆的場合,臉色是比較開展的,不像在朝堂見面,手腳不能隨意安放。

三、私下見面的禮節

享禮完,國家的事情就結束了,接著是私人的事情,叫做「私覿」,先公後私,這是處事的原則,了解這樣的道理,很多趨吉避凶之道都在裡面。私覿就是到國君家裡面,國君不只把你當成賓客,還把你當自己人,私下見面。孔子到他國去,可以跟國君私下見面話家常,互相聊國家風氣、百姓收入等,私覿可以是君會臣,也可以是臣會君,可是都要先跟本國國君講好,人家說大夫無私交,沒有事先講好,難免衍生誤會與麻煩,私覿,「愉愉如也」,就是輕鬆愉快。 禮是吉凶禍福的所在,依禮來趨吉避凶,孔子三十五歲到周朝向老子問禮,老子是學道的高人,孔子為何向老子問禮而不是問道?一來老子是守藏史,對周朝禮制相當了解,二來道很多的做法其實都在禮上講究,離開禮,道沒辦法落實。儒家是看場合說話辦事,我們也要學會看場合,善用自己的情緒,明應對之道,這會帶給我們無限的好處。

《論語講要》原文

圭是一種瑞玉,國君使臣到外國聘問,必授瑞玉,以為信物。孔子出使外國,在行聘問禮時,執持君之玉,至為謹慎,所以「鞠躬如也」,圭雖不重,但執在手裡,像是舉不起的樣子,故說「如不勝」。「上如揖」,是在升堂授玉時,將玉奉上他國君主,敬如作揖。「下如授」,劉寶楠用鄭注,是說授玉畢,下堂,仍不敢忘禮,還像在授玉時那樣謹慎。「勃如戰色」,竹添光鴻以為戰陣之色,表示敬慎,比解釋「戰而色懼」為優,這與鄭注「戰色,敬也」相合。「足蹜蹜如有循」,是縮小腳步,兩腳前後相接,不提起腳踵,順遞而行,如循一條路線,徐緩前進。

享禮,享即獻,朝聘之後,即行享禮。享就是獻禮物。替國家送禮物必須莊嚴,所以「有容色」。據江永鄉黨圖考,有容色,是說身容、手容、足容如初,但非勃如戰色。 私覿,享後以私禮相見,此時輕鬆愉快,所以「愉愉如也」。

人臣不能私交外國,此說私覿,是奉命出聘,為國君所許,自是合禮之舉。

這一節,記孔子出使外國的禮容。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