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59.向孔子求教的基本條件第164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孔子的教學

      「自行」即內心有所求,主動求學。孔子有教無類,收學生不分貧富貴賤、美醜賢愚、根器好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又誨人不倦,善於開發學生的資質與潛力,重視啟發式的教育,能夠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二、什麼是「束脩」

      「束脩」就是見面禮。有三種解釋,一是東西,二是禮節,三是心。古時候不同階層有不同的見面禮,一般人的見面禮是「雞」,讀書人是「雉」,如「帝雉」這種比較好的山鳥,大夫是「雁子」,卿是「羔羊」,國君則是「玉」。《四書滕言》說束脩是薄禮,從前子思貧窮,學生們知道老師窮,都會備酒、乾肉,《北史‧儒林傳》中說,馮偉是老師,門人給他束脩,他一概不要,可見有的老師接受束脩,有的不接受。《論語筆解》說束是束帛,是捆成一小捆的布,脩是脩脯,就是乾肉,皇侃、邢昺、朱子說束脩是十條乾肉。

      有的學生很窮,所以束脩也可以是「禮節」,可以當成「整衣冠」之義,《後漢書延篤傳》說,縱然貧窮,還是要整束服裝儀容,衣服修補沒關係,至少要整齊,不要蓬頭垢面。

      第三種講法是「心」,《馮衍傳》說「圭璧其行,束脩其心」,此人行為像玉般沒有瑕疵,可以約束脩整自己的心;《劉邦傳》說此人約束自己的行為,是為諸侯師,所以束脩可以是約束行為,也可以是約束心理。

 

三、「以上」就看自己的情況

      情況許可,見面禮、禮節、心態三者具足最好。不行的話,至少要有心,乃至於能夠修飾自己的行為,「以上」就是看自己能夠具足多少,這是誠意的展現。

      只要自行束脩,甚至以上的,「吾未嘗無誨焉」,孔子都教,但是要維持一個基本,舉例來說子貢富有,他來求學,固然誠心誠意、禮節周到,可若只帶十條乾肉就不行,子貢的實力遠遠超出。當然,孔子的重點在心跟行為,像簞食瓢飲的顏回就得到夫子最多的教誨,貧窮的原憲也成為賢者,七十二賢中很多都很貧窮,孔子都願意傾囊相授。本章可以看出孔子雖然「有教無類」,但收學生仍有其原則與條件,條件就是自行束脩以上。

 

 

述而篇第七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字詞解釋】

束脩:古注看法不一,可歸納為三類。一、一束乾肉,見面禮中之至輕者。二、年十五以上,能整齊衣冠。三、身心上約束修整者。

 

【白話解釋】

解法一

      孔子說:凡是來求教於我的人,只要備一束乾肉條,或準備很薄的禮物,或高於薄禮以上之禮者,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解法二

      孔子說:凡是來求教於我的人,只要十五歲以上,能自行束帶修飾,整齊衣冠,或高於束帶修飾之禮者,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解法三

      孔子說:凡是來求教於我的人,只要能在身心上約束修整,或高於約束修整之禮者,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以上三種解法可以並存,見師之禮,固須準備薄禮,然出以恭敬之心,亦未嘗不可。孔子闡明他收學生的態度,是要自己想學,自己願意增上,當學生願意講究見面禮時,期盼他「以上」,藉著準備禮物,或身心的約束,或整齊衣冠,或是具備二者,就能看出此人是否誠心受教。愈有誠意,則愈容易受教。

 

【章旨】

      此章言孔子雖誨人不倦,但也需對方有受教的表現。

 

 

《論語講要》原文

      孔子曰:有來求教者,自行束修之禮,或高於束修以上之禮者,吾未嘗不教誨之也。

      束修之解不一,皇疏申孔安國注,謂束脩為十束脯,是贄禮之物之至輕者,以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應者也。後漢書延篤傳注引鄭玄論語注,謂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帶修飾之禮者也。其他諸注不必悉舉。實則此兩義可以並存。見師之禮固須贄物,然出以恭敬之心,亦未嘗不可。人潔己以進,孔子即與其潔也。

 

 

【雪公講義】

      束修異解

      四書賸言─「束修是贄見薄物。」

      孔叢子─「子思居貧,或致樽酒束修。」

      北 史─儒林傳。「馮偉門徒束修,一毫不受。」

      漢 書─朱邑傳。束修之餽。論語筆解引說者謂束為束帛,修為修脯。

      以上皆謂贄物。

      後漢書─延篤傳。吾自束修以來。鄭注。謂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帶修飾之禮。

      後漢書─和帝紀。詔曰。束修良吏。

      鄭均傳。均束修安貧。

      馮衍傳。圭璧其行,束修其心。

      劉般傳。束修至行,為諸侯師。

      以上均不言物質。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