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16.不念舊惡第121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學習本章的好處

      《論語》的內容有論學問、論品性,論人情事故、論進退出處,還有的是孔子如何評論人物,這是他春秋的眼力,學習這樣的眼力,有助於我們在日用平常裡面修正自己,也有助於去觀察他人,到底是可以共學的朋友?還是應該要疏遠的人?這些判斷並不簡單,自古來有春秋眼力的人也不多,做歷史的人一定要有這樣的眼力,才能對歷史的人物作公正客觀的評價,

 

二、伯夷、叔齊的故事

      伯夷、叔齊都是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孤竹國是商朝封的小諸侯,國家很小,在今日河北省的盧龍縣,國君叫做墨胎初,字子朝。伯夷雖然是老大,可是他是庶子,不是正宮所生;叔齊是老三,可是是嫡子,所以父親有心要傳給叔齊,但叔齊認為伯夷才應該是真正的繼承人。父親的心意也沒有說明清楚,過世了以後,伯夷為了遵從父親的心意要把國君讓給叔齊,叔齊也要讓伯夷,伯夷讓位是因為孝,為了順從父親心意,叔齊讓位是因為悌,兩個讓來讓去,就一起逃出去了,於是二哥來接班。孔子、孟子都認為伯夷、叔齊為賢者,我們可以用不同的面相去了解他們,《論語.微子》中說他們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是不會因為逆境降低自己的人格,而且是求仁得仁,因為仁的本質就是孝悌。

      他們逃出去以後躲在首陽山,武王伐紂時,他們叩馬力諫,擋住武王的車隊跟武王勸諫不要以下犯上,武王旁邊的部隊們很氣憤,想要把伯夷叔齊殺掉,姜子牙出來說不行,這是賢者、是義士,是不能殺的。武王伐紂成功後,他們因為是商朝的子民,所以不願意享用周朝的俸祿,繼續隱居在首陽山採蕨維生,有的人說他們最後餓死,或者只是營養不足,說法不同。

 

三、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

      本章孔子對他們又是另外一個面相的讚歎,「念」在佛家裡面講就是記憶、回憶,念可以說是心念,也可以當成記錄,記錄過去人家對我的恩,記錄過去人家對我的怨,此處「不念舊惡」就是不去記錄、不去憶念人家的舊惡。舊惡並不是說此人過去是壞人,是講過去跟我的過結,在這個過結當中得罪於我、傷害我、污辱我、讓我過不去,尤其在言語上的羞辱、行動上的糟蹋,乃至於身體上的傷害,這種舊惡有時候會讓人無法原諒對方。所以此處的舊惡,不是說我對不起人家,而是人家對不起我,當我們對不起他人時,本來就應該要道歉,要求諒解,但當別人對不起我們,是不是能不計較呢?

      到底伯夷叔齊是在哪一件事情上不念舊惡呢?已經不可考,但是一定有這樣的事情,否則孔子不會這樣說。不念舊惡叫做既往不究,就是給人自新,這時候還有一個好處,叫做「怨是用希」,「用」是「以」的意思,怨是以稀少。皇侃認為,因為伯夷叔齊不去憶念過去人家對他的過結,所以他自己怨恨就愈來愈少,怨恨不會滋長。人心往往怨恨滋長的速度快,念恩隨著時間就愈來愈薄,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都是念怨不休,最終釀成悲劇;邢昺跟朱子的看法與皇侃不同,「怨是用希」意思是不去念他與我的舊惡,當對方知道我是一個心胸寬大的人,願意跟他化解,那麼對方的怨恨也會化解,「怨是用希」指的是對方。

      所以恩要記得住,怨要忘記,這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我們在行持上,如果懂得君子跟小人的形象與用心正好是相反,我們就知道如何把小人的惡運變成君子的好運,小人的死路就變成君子的出路。所以改變命運有時候是想法改變、知見改變、方向改變,命運就會變好。

 

 

公冶長篇第二十三白話解釋

【經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白話解釋】

      伯夷,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七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

      叔齊是孤竹國君主亞微內定的繼承人,但由於有悖於傳統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倫理,叔齊不忍心與長子爭奪王位,伯夷也不願違背父意。後伯夷和叔齊雙雙出走,離開了孤竹國,禪讓予亞憑。

      伯夷叔齊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養老,與周文王關係良好。後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滿武王身為藩屬討伐君主,加上自己世為商臣,力諫。武王不聽,不久周滅亡商朝。

      兩人憤愾,決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對殷商的忠心,最終隱居在原殷商荒蕪之地首陽山,以樹皮,野菜為食,最終餓死。

 

解法一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會對過去憾恨之事耿耿於懷,反之能對過去豁然忘懷,若有人冒犯於己,不會記怨,所以少與人結怨。

 

解法二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時之惡而欲報復,故少為人所怨恨。

 

解法三: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故鮮少為人怨恨。

 

【章旨】

      此章美伯夷、叔齊之德也。

 

 

《論語講要》原文

      「伯夷、叔齊。」集解:「孔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國名。」皇疏:「孤竹之國,是殷湯所封,其子孫相傳至夷齊之父也。父姓墨台,名初,字子朝。伯夷大而庶,叔齊小而正,父薨,兄弟相讓,不復立也。」孟子萬章篇:「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此處論夷、齊,但講不念舊惡,與孟子所說要點不同,不相矛盾。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皇疏:「此美夷齊之德也。念,猶識錄也。舊惡,故憾也。希,少也。人若錄於故憾,則怨恨更多。唯夷齊豁然忘懷,若有人犯己,己不怨錄之,所以與人怨少也。」

      邢疏:「此章美伯夷叔齊二人之行。不念舊時之惡而欲報復,故希為人所怨恨也。」

      毛氏奇齡四書改錯:「此惡字,猶左傳周鄭交惡之惡。舊惡,即夙怨也。惟有夙怨而相忘,而不之念,因之恩怨俱泯,故怨是用希。此必有實事而今不傳者。」交惡之惡,憎義,烏故切,音汙,去聲。

      伯夷叔齊不含舊惡,即是不念舊怨之義。舊怨是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

      怨是用希者,用,以也,「是用」即「是以」之辭。夷齊不咎既往,舊怨者知之,亦不咎既往。怨,是以希少。此義即如邢疏說:「故希為人所怨恨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