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23.子罕篇第十一章:孔門高材生如何形容他的老師第228課

本章重點

一、顏回的感歎

    一個人的修為是複利成長,成長到很可觀的時候,他會攝受很多的人才,變成非常棒的團隊,做什麼事業都容易成功,辦政治也能夠辦出善政,不但這一生過得很有風采,家族也能延續,成為大家的標竿,孔子就是這樣的人物,孔門七十二賢當中最頂尖的就是顏回,顏回天資聰穎、聞一知十,他跟隨孔子學習,照理來講幾年內就可以把老師的內涵學完,但是本章顏回竟然愈學愈生起感歎。

    「顏淵喟然歎曰」,喟是嘆息,顏回跟隨孔子,從來沒有離開,他對孔子的崇拜是學進去後才有的崇拜。下文都在講顏回親身學道的經歷,這種覺受彌足珍貴。

 

二、顏回讚歎孔子

    顏回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是學生對老師的讚嘆,「仰之彌高」,仰是抬頭,愈仰愈高,第一種情況是,你在高山下往上看山,頭已經成九十度,還沒看到山頂。第二種的講法是,登山時,登到第一階段,抬頭仰望,前面是高山,再往上爬,爬到某個平台,再往上看,又是一個高山,愈仰愈高,一山還有一山高,這叫做「高山仰止」,無盡的仰,就像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山下的人對比渾厚的大山,剩一丁點而已,孔子這座山,就如同無止盡的高山。

    再來「鑽之彌堅」,孔子就像黃金鑽、金剛鑽,愈鑽愈難鑽。有人說「仰之」、「鑽之」的之是指道,其實不是,之是在講孔子,因為道在人的身上,之指的是孔子的教法、內涵、證量、德學。「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講的是孔子的高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講的是孔子的莫測,孔子經驗閱歷豐厚,懂得權變,能夠活用經典,有時候是反經合義,比如用怒來表達慈悲,這些變化都讓人難以想像。

 

三、夫子有次第的引導學生入門

    高深莫測的境界要怎麼入門?叫做「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一步一步引學生入門,由淺入深,誘太重要,第一步是引起學生的善法欲,第二步是啟發學生,看他能不能舉一反三。

    而且是「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引顏回進入聖道,發揮潛力,這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博我以文」就是以文博我,「約我以禮」就是以禮約我,博我以文的文包括世間、出世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或是技藝的學問,但是博我以文要有性與天道的中心思想,仁民愛物的中心思想,而且有次第的進入,還要經過審問、慎思,正面、反面、側面思維,批判思維,終於懂了道理是這樣確立的,這叫明辨,最後才在生活中篤行,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解。約我以禮是還要再去學日用平常的應對進退,因為有博我以文的基礎,所以行禮特別有風采,特別感人、到位,透過禮的實踐可以讓人對你有好感,還可以用禮去請教別人、謀求合作、找尋團隊,並用禮來約束自己的才華,而不會銳氣逼人。

    愈博我以文的人,愈知道約我以禮的重要,因為此人愈知道吉凶禍福的可怕,愈知道一事之成是靠大家的力量,所以更會在禮節上講究。

 

四、顏回感歎自己修道的情形

    「欲罷不能」特別講顏回法喜充滿,無法放下不學,如同一位登山的愛好者,想要登頂俯瞰世界,沒有攻頂是不會停下腳步的,欲罷不能的人會把自己的時間、心力、體力、腦力、精力全部用上。而他想的都是怎麼打破疑團,確立正知見,這叫「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爾」很多註解都以為在講孔子,但其實顏回是講自己,顏回三十而立,知見能成立,「卓爾」就是鶴立雞群,這是顏回的承擔。「雖欲從之」,顏回說他很想要跟從孔子,「末由也已」,末就是無,由就是從,已就是止,還沒有到結果,還沒有到究竟,意即顏回還在後面追趕孔子,沒辦法達到孔子的成就,這都是顏回的承擔。

 

五、顏回不斷追隨老師的理由

    老師跟學生的距離有時候愈差愈大,不是學生不用功,而是老師也很用功,孔子不但用功,還多方面去請教高明,當然學得比學生快,師徒的距離會愈拉愈大,就好像一個東西學進去,再匯通其他的時候,會比別人更快,顏回固然聞一知十,不斷進步,但是孔子也在進步,孔子也是複利的成長,是很可觀的指數型增長。

    顏回道出真實的狀況,也說出孔子的殊勝,說出自己的好學,說出自己的承擔,也說自己還沒到究竟,這才是對孔子最高的讚嘆。顏回觀察孔子,他從孔子的平常當中看到孔子的不平常,孔子的內涵、歷練、抉擇我們難以想像,旁邊的人心領神會,才會守喪三年,甚至六年。

 

子罕篇十一白話解釋

【經文】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白話解釋】

    顏淵以讚歎孔子感歎自己的語氣說:夫子之道高深莫測,說到高,譬如仰望高處,越望越高,望不到極處。說到深,又如鑽鑿一物,越鑿越堅,無法窮盡。說到莫測,是夫子之道雖高深又無處不在,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又在後面,前後左右,無不是道。亦即夫子日用平常所顯示的就是高深的內涵,高深的內涵又可化為日用平常,然這種平常又是極具高深的內涵。

    雖然如此,夫子卻有次第善巧地引導我入他的道,廣博的教導我,以文開我見地,透過廣學多聞,開發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見地,而此見地又能作為日用平常以禮待人接物的本質。

    在夫子的循循善誘下,學而時習之,充滿喜悅,縱然想把道放下不學不修,卻放不下,於是竭盡我的能力來學習,卓然如有所立。雖然想依著孔子的善誘繼續進修,但因其道彌高彌堅,所以沒辦法學到究竟。

 

【章旨】

    本章顏回讚嘆孔子聖人的境界及善巧的教學方法,最後言明自己跟隨孔子學道的感想。

 

《論語講要》原文

    這一章經文專門講道。顏淵喟然歎曰。喟,是歎息聲。歎有二義,一是讚歎孔子,一是顏子感歎自己。以下文分三段。仰之彌高四句,感歎孔子的道極其高深。夫子循循然至約我以禮,讚歎孔子傳道有方。欲罷不能至末由也已,顏子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歎。

    仰鑽都是比方之詞。譬如仰望高處,愈望愈高,望不到極處。又如鑽鑿一物,愈鑽愈堅,此喻往深處說,深不可測。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後。前後左右,無不是道。顏子從孔子學道,發現道是如此高深,而又無處不在。何晏注:「彌高彌堅,言不可窮盡。在前在後,言恍惚不可為形象。」如此無形無盡的道不是孔子獨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不可須臾離。所以顏子所學,是從孔子學其本有之道。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道最難學,但孔子教以博文約禮,便是順序引導顏子往前學,所以顏子讚以「善誘。」博文是研究修道的門路,約禮是依照門路去實行。修道的門路很多,必須多研究,多了解,始不迷惑,所以要博。禮講規矩節度,不容錯亂,所以實行只能選定一門而入,選兩門就不行,這就是約禮。

    顏子在孔子善誘之下,學而時習之,充滿喜悅,縱然想把道放下不修,卻放不下,所以說「欲罷不能」,由是盡力學習,乃自謂卓然如有所立。立是立下根基,這是謙虛話,其實顏子的道行早已超過這個境界。最後總結前文,雖欲從之,即是順從善誘,繼續進修,但因彌高彌堅,末由也已,猶未至於究竟。

里仁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與此章參照研究。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