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62.鄉黨篇第十六章:時機的重要第267課

262.鄉黨篇 第十六章

【經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字詞解釋】

舉:ㄐㄩˇ,起飛。

山梁雌雉:山梁是山澗上的橋梁,雌雉是母的野雞。

共:拱手。

嗅:ㄐㄩˊ,振翅。

【白話解釋】

古時候有兩句古詩:「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意思是鳥見到人的態度不善,立即舉翅飛去。在空中來回飛翔,觀察清楚以後,才肯下來棲息。這兩句逸詩是比喻人事上的出處進退應合時宜,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如此是聖之時者,懂得時機。 孔子經過山澗上的橋梁,看見橋上面有隻雌的野雞,悠然自得,便說:「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即讚嘆雌雉很得其時。子路一聽到孔子讚嘆雌雉很得其時,就向雌雉拱手,好像很敬佩牠。子路一拱手,雌雉以為有人要傷害牠,很驚恐,把翅膀振動了三次,飛走了。

【章旨】

此章孔子明時機的重要。

本章重點

一、知所進退的人生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此是古詩逸句,也就是古詩裡面已經亡失的句子。色指人的臉色,舉是起飛,意思是人的臉色變了,鳥見到人的態度不善,立即飛去。「翔而後集」,翔是在天上迴旋飛翔,集就是到樹上去止息,鳥在迴飛觀察以後,才肯下來棲息,就像人世間,出處進退都要適宜。 比如到別人家作客,主人打哈欠、看手錶時,就要趕快告辭,比如孔子在衛國時,衛靈公跟孔子談話時心不在焉,抬頭看天上的飛鳥,孔子就離開衛國,人生就是看好時機,知所進退。

二、孔子讚美野雞知時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這兩句是先經起義法,在經之前,先起一個意思,引出後面。本章沒有開首,直接引出後面孔子跟子路到山澗遊玩,因所見而歎「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在山裡面的溪流有座橋,有母的野雞池,雉就是野雞,孔子見到雌雉悠然自得,讚嘆其能知時,知時者,就能夠遠離災難,當飛則飛,當集則集。「子路共之」,子路聽到夫子的讚歎,便向雌雉拱手,「三嗅而作」,嗅古字是狊,說文叫做犬視,就是狗看,有驚顧的樣子,這是第一種解釋,第二種,《爾雅》說是展開雙翅振三次,作就是飛走了,即雌雉以為子路有害於牠,所以趕快飛走,此解更佳。

三、時機的重要性

本章最重要的就是時機的講究,孟子說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不做官,停止就停止,可以安住得久就久,可以趕快離開就趕快離開,去就之道很明白。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柳下惠是聖之和者也,伯夷、叔齊,是聖之清者也,孔子能掌握時機,這是聖人當中境界最高的。〈鄉黨第十〉用時哉來做結尾,表達孔子的言行,在禮當中都合乎時宜,就是真正的中道。劉寶楠說,禮以時為大,時機最重要,時機沒有了,禮就不對了,就像三家大夫在自家跳八佾舞,縱使跳得再好,不是那個時跟位,全部都變成非禮。懂得時,就懂得因時制宜,能一以貫之而從容中道。

帝雉懂得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人不知時,連鳥類都比不上,如《大學》說「緡蠻黃鳥,尚知止于丘隅,人而不知其止,可以不如鳥乎。」人若不知止,連鳥都不如。進退應對,時機可則行,時機不可則卷而懷之,這是君子之德,孔子只讚歎過蘧伯玉、寧武子、顏回有這種能耐,可見趨吉避凶的內涵,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的。以上,祝大家趨吉避凶,長享安樂。

《論語講要》原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竹添光鴻以為古詩逸句,記者懸空揭此二句詩,是「先經起義」法。依集解暨劉氏正義等諸注解釋,色指人的顏色,舉是起飛,鳥見人的態度不善,立即飛去。翔是迴旋飛翔。集是群鳥在樹木上,引申為止息。鳥在迴飛觀察以後,才肯下來棲息。這兩句逸詩是比喻人事上的出處進退應合時宜。

「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這是孔子的話。山梁是山澗上的橋梁,雌雉是母的野雞。孔子經過山梁,看見雌雉悠然自得,便歎這雌雉能得其時。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是拱手之義,讀拱音。嗅字據集注引劉聘君的意見,當作狊字,古闃反,讀局音,其義為鳥張兩翅,見爾雅釋獸郭璞注。劉氏正義考證:「狊字從目從犬,說文訓犬視,亦驚顧之意。其字與臭相似,故相沿訛為臭。唐石經臭字左旁加口作嗅,則後人所改。五經文字,此字尚作臭也。然玉篇已引作齅。齅即嗅正字。」清儒江聲論語竢質:「子路以夫子歎雉之得時,肅然改容,竦手上共。雌雉見之,疑將篡己,遂三振翅而起。」依江氏之說,則這兩句意思,便是子路向雉拱手。雉卻張翅起飛而去。此說較諸古注為優。

「時哉時哉。」含意深遠。劉氏正義引劉氏逢祿論語述何說:「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聖之時者也。鄉黨篇記孔子言行皆準乎禮,而歸之時中。禮以時為大也。」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