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54.鄉黨篇第八章:孔子為官時與民同樂第259課

254.鄉黨篇 第八章

【經文】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字詞解釋】

鄉人儺:儺 ㄋㄨㄛˊ。鄉人裝扮為方相氏(四隻眼睛、金黃色、披熊皮、執戈揚盾)率領上百從屬,口作儺儺之聲,以樂舞驅逐疫鬼的風俗。

阼階:ㄗㄨㄛˋ ㄐㄧㄝ,東階。

【白話解釋】

鄉里舉行鄉飲酒這種宴會中,會有在外面做官回鄉的人,不論他的官位多高,在鄉里是序齒不續爵,回鄉參加飲酒時,必須尊敬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年齡最長者,必坐上席。鄉人飲酒,可以飲醉,既醉則難免舉止失常,但有六十歲以上的老者在場,雖醉仍須安靜不亂說話。此時,老者不退席,孔子不敢退,老者退出,孔子不退席也可,此時亦隨著老者退席,可任宴會大眾毫無拘束的歡宴。 古代有一種風俗稱為「儺」,是鄉人以樂舞驅逐疫鬼的風俗,即由人化妝成四個眼睛,身上披著獸皮,手執武器,口中發出儺儺的聲音,由方相氏率領著一班人,到民間老百姓家裡驅逐疫鬼。到後來風俗演變,由原本的驅逐疫鬼,演變為一般的娛樂活動,而孔子家鄉舉辦此活動時,由於孔子已在魯國做了大官,此時會穿著上朝的禮服,站在祖廟的東階上,迎接扮演方相氏的人來驅逐疫鬼,與民同樂。

【章旨】

此章記孔子參加鄉人飲酒時,既能敬老,又近人情。而鄉人儺是記孔子作魯司寇時與民同樂的狀況。

本章重點

一、在家鄉飲酒的禮節

坊間的版本將本章分為兩段來講,因為篇幅不長,我們還是一篇講完,「鄉人飲酒」,在飲酒當中,有迎賓、洗塵、招待、送客之禮,表達敬意、講究衛生與禮讓,整體飲酒的儀節對於風氣、人情的交往,都有很大的幫助。 「杖者出」,杖者指六十歲以上,可以拿拐杖的老者,一般說倚老賣老,就可以稱老者,表示他可以以老者的身份受人禮遇,但出了家鄉就不行,除非你走路真的要靠拐杖,否則不能倚老賣老。到了八十歲,若在朝中做官,就不容易上朝,甚至見到皇帝都可以免跪,表示風氣是敬老尊賢的。「斯出矣」,此時孔子就跟著杖者出來,因長者在場,年輕人不好狂歡作樂,孔子通人情,就趁機跟杖者一起出來,讓年輕人盡興歡樂。當時孔子的職位是大司寇,但在家鄉是以年齡為尊,不是以輩分來分,所以孔子要走在老人的後面。有說: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因為年紀老,常常在不同的場合裡面都是上座,但要小心,人生不滿百,要懂得及時行善、讀書、修學。

二、趨疫的儺

本章第二段,「鄉人儺」,口中做儺來驅疫,例如驅趕瘟疫、怪病、邪鬼神等。這要追溯到周朝的官制,春官是司徒、夏官是司馬、秋官是司寇、冬官是司空,還有天官、地官,其中司馬所管的方相氏,是古代民間信仰中的驅魔師,為儺儀及喪禮中的重要角色。關於方相氏的記錄最早出自《周禮‧夏官》,他們會在重要的節日上,身披熊皮,頭部裝飾四隻金黃的眼睛,身穿黑衣紅裙,兩手持盾戈舞動,好像變成神,帶著很多兵,或是變成鬼王,帥百隸(一百位跟從者),口中做儺,到民間去驅趕凶神惡煞。 不要小看這種心情上的作用,會讓百姓覺得官府不只給予民生措施上幫助,還能驅逐瘟疫鬼神。漢朝的祭祀也有樂舞活動,歲末也有驅鬼神的儀式,風氣慢慢傳承,像四川的變臉,乃至舞龍舞獅,都是從過去延續下來,再加上不同的變化。

三、儺後續的發展

演變到宋朝,《東京夢華錄》上記載,儺戲的風俗,有各種變化,例如變化成趙王爺,或是跳大神,或是變成將軍、門神、判官等,各種儺都出來跟百姓同樂。演變到清朝,民眾會聯合幾個村莊,向政府登記,舉一燈官,扮演政府官員,或扮演宰相,帥大眾拜訪當地巡撫,巡撫也會派官員接見,或扮演縣官問案等等,很有趣的,此時官府要與民同樂。 「朝服而立於阼階」,孔子穿著朝服,立在祖廟東邊的階梯來恭迎儺的隊伍,有的註解說,孔子穿上朝服,是為了避免儺的隊伍驚動孔家的祖先,其實不是,孔子是迎接他們,隨喜他們能夠驅逐凶神惡煞,祝福百姓有豐收的一年。 儺發展到後面很壯觀,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就講到南宋時期桂林儺戲的面具,有八百多個不同的造型,兼具娛樂跟藝術效果,乃至於現在的京戲、昆曲、四川變臉,都是儺演變出來的,是很好的民俗,很可觀的藝術價值。要讓政治清明,除了坐在朝堂頒布利民的政策外,還要有與民同樂的方式,帶給百姓快樂、安定、幸福,百姓自然會認同國家。

《論語講要》原文

鄉人飲酒,是同鄉之人會聚飲酒。杖者是拄杖而行的老年人。禮記王制篇內則篇皆說,六十杖於鄉。因此,在鄉人宴會中的杖者,即是六十歲以上的老者。儀禮有鄉飲酒禮篇,禮記有鄉飲酒義篇,皆講鄉人飲酒的禮節。在這種宴會中,必須尊敬老年人,年齡最長者,必坐上席。鄉人飲酒,可以飲醉,既醉則難免舉止失常,但有杖者在場,雖醉仍須安靜。此時,杖者不退席,孔子不敢退,杖者退出,孔子亦隨之退出,可任宴會大眾毫無拘束的歡宴。此記孔子參加鄉人飲酒時,既能敬老,又近人情。

鄉人儺,是鄉人驅逐疫鬼的風俗。據皇侃疏,周禮夏官方相氏,化裝為四隻眼睛,金黃色,披熊皮,執戈揚盾,帥領百隸,口作儺儺之聲,替民家驅疫鬼。古注皆說,孔子遇見鄉人儺,恐驚先祖,所以穿著朝服,立於祖廟的東階,欲使先祖五祀之神依之而安。邢疏也說:「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也。」事實是否如此,無法考證。自古即有政府與民同樂的禮俗。例如清朝的元宵玩燈,即可窺其一斑。民眾聯合幾個村莊,向政府登記,舉一燈官,扮演政府官員,或扮宰相,帥眾拜訪當地巡撫,巡撫亦派員接見,或扮演縣官問案等等。由此可見古時官民同樂的遺風。因此,鄉人儺是記孔子作魯司寇時與民同樂的狀況。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