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55.鄉黨篇第九章:孔子對於禮的講究第260課

【經文】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字詞解釋】

饋:ㄎㄨㄟˋ,餽贈。

【白話解釋】

古時士人相見,禮當再拜,即是拜兩次。孔子託人去問候在他國的友人。當使者代表孔子帶著禮物要出發的時候,孔子要拜送,不但一拜,而且再拜,再拜是遙拜所問候的友人,使者不需答禮。使者到他國見到孔子的友人時,呈上禮物及再拜,以不負主人所託。孔子誠敬之意,由此可見。 魯大夫季康子贈送藥物給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古時候凡是他人送吃的禮物,禮只需拜一次即可。孔子接受季康子饋贈藥物可歸為酒肉等食物類,孔子依禮只拜一次。然藥物與食物並不相同,他人送食品,就要馬上嘗一嘗,表示對他人的敬重,但是這是藥物,是否也要嚐,嚐與不嚐何者合理,禮上無明文,孔子便說:未通達送藥之禮,所以不敢嘗。

【章旨】

此章記孔子對禮至為講究。

本章重點

一、派遣使者問候他國友人的禮節 問候友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要問候的對象在本國;一種是我要問候的對象在他國,「問人於他邦」,即問候在他國的友人,像蘧伯玉會派使臣從衛國到魯國問候孔子,孔子也會派使者從魯國到衛國去問候,這不是正式的外交問候,而是朋友之間的問候。 問候本國的友人,打躬做揖,一拜即可。派遣使者問候他國友人,「再拜而送之」,再拜就是打躬作揖兩次,表達更客氣、更恭敬,本章孔子並非親往問候,而是派人去他國問候,孔子送使者行時,對使者打躬作揖兩次,這時使者不能回拜,例如孔子派子路帶禮物去見蘧伯玉,孔子對子路拜兩次,子路不能回拜,子路要帶著禮物去衛國,向蘧伯玉拜兩次,這是一種問候友人的方式。 派遣使者去他國問候時,有三種狀況,第一是你必須藉著這個使者來表達誠意,要觀想對方就在眼前;第二是你要派對的使者,否則他不能把你的誠意送過去;第三是使者見到對方的時候,不但能表達你的情誼,還要懂得應對,就像孔子問蘧伯玉的使者,你的老師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即蘧伯玉常常在反省改過,孔子很讚歎這位使者的回應。

二、季康子送藥,孔子不嘗的理由 「康子饋藥」,季康子是季桓子的兒子,如果是季桓子還在,康子就要寫成季孫肥,此章寫季康子,表示是孔子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後發生的事,此時季桓子已經過世,換康子執政,季康子跟孔子的關係,好像祖父跟孫子,季康子不但對孔子表達敬重,孔子生病時還饋贈藥物,孔子「拜而受之」,《禮記‧玉藻》說,如果賜酒肉,可以拜而受之,但是拜一次就好,然後淺來嘗一口表達敬謝。 送禮這件事情極難,有時候是可以收禮,有時候不可以收,比如聯繫感情可以收,讓使者回去好交代,也可以回送禮,或者交情很好,不回送也沒關係,有些禮物絕對不能收,比如賄賂、結盟害人,這種不能收。 一般去看病人,第一次送禮,第二次就可以不必再送了,經濟狀況不好時,也不要問對方需要什麼。李炳南教授說,不可以做熟食送給不熟的人,比如對方生病,你不能燉一鍋補湯給他,萬一對方吃了有問題,你無法負責。也不能送藥,送藥就變成密醫,如果今天是送土產,或送其他的東西,你可以淺嘗來表達禮謝。 有人說「曰:丘未達,不敢嘗」,是因為孔子不通達藥性,怕被毒死,李炳南教授說沒這回事,這裡是講孔子對於饋藥的禮節不通達,所以無法比照一般食物的禮節淺嘗。就像《孔子傳》中,老子倒騎青牛,孔子不知如何行禮,同理,本章孔子對送藥的禮節不通達,所以不敢嘗,把藥收下來沒關係,可是吃不吃在孔子。

《論語講要》原文

問是聘問,或是問候。問人於他邦,即是問候在他國的友人。這裡所記,不是孔子親往問候,而是使人或託人去問候,所以下句說:「再拜而送之」。古時士人相見,禮當再拜,即是拜兩次。所以孔子送使者行時,對使者兩拜。但使者不需答禮。因這不是拜使者,而是遙拜所問候的友人。誠敬之意,由此見之。 魯大夫季康子饋贈孔子藥物。孔子拜而受之。然後便說:「丘未達,不敢嘗。」古注拜而受之,是一拜而受之。禮記玉藻說:「酒肉之賜弗再拜。」藥物如丸散等,是內服劑,歸為酒肉等食類,所以只需一拜。古人受饋食物,當饋者面,或當使者面,一嘗其味,表示不虛所饋。但藥物不是普通食物,是否也要嘗,禮無明文,故說「丘未達,不敢嘗」。丘未達,不是孔子自稱未明藥性,乃是就受饋藥物之禮而言。送藥物之禮未見過,故不敢嘗。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