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59.鄉黨第十三章:孔子待友之道第264課

259.鄉黨篇 第十三章

【經文】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白話解釋】

孔子的朋友死,若這個朋友的屍體沒辦法送回家,且沒有親人為他辦喪事,孔子即說:我替他辦理一切喪葬的事宜。因為朋友死無所歸,才這樣為他治喪,如有家屬,則不可如此,喪事應由其家屬作主,當然朋友的家屬請教時,可以提供意見。 朋友送來的東西,即使是送車馬等如此名貴的禮物,只要不是祭肉,都不用拜受。為何受祭肉要如此恭敬,因為祭肉是祭祀時供神供祖的肉,祭祀完畢會分贈給朋友,價錢雖比不上車馬,但以禮重,所以孔子接到朋友送祭肉必拜,表示敬重朋友的祖先,此祭肉也是朋友對祖先盡孝的表現。

【章旨】

此章記孔子待友之道。

本章重點

一、為朋友辦理喪葬事宜 五倫有父子、兄弟、夫婦,在外面有君臣、朋友,本章講到跟朋友的相處,古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待友之道,有生前的待友之道,有朋友死後的待友之道,相交無盡期。 「朋友死,無所歸」,歸是收殮的意思,意即沒有親人幫他入棺收斂,沒有人為他辦喪事,一般有家人就是家人做主,沒有家人,朋友才能做主,可以把對方當成自己的親人來辦喪事,孔子說「於我殯」,我為他處理喪事,殯就是棺木停柩,準備葬,其實殯也可以當成整個喪葬的內涵,包括出錢出力,處理他的身後事。孔子在周遊列國病重,快要死的時候,子路要弟子們來扮家臣,孔子說不必虛張聲勢,我早就不做大夫了,怎麼能用大夫的喪事規格,我就算沒有大葬,也不可能死在道路上,孔子的意思是說我死了,就算親人不在,朋友都會為我殯,古代師生這一倫,歸到朋友這一倫,還怕沒有厚葬嗎?還要子路找師兄弟來當家臣嗎?弟子們一定讓我有所歸、於我殯,這就是患難見真情,有時候朋友的交往,比親兄弟還要親近,像孔門師兄弟的感情,比父子的感情還要深。

二、朋友倫治喪的例子 朋友做主,好像公家在辦喪事的時候,成立治喪委員會,由公家管理,以前李炳南教授跟孔德成先生來到台灣,李教授過世的時候,親人都不在台灣,孔德成先生就出來主持治喪委員會,孔先生本身行事低調,可是打點李教授的身後事,可謂盡心盡力,從不推託,李教授出殯的那一天,孔先生從早到晚都沒有離開。 《禮記‧檀弓》篇說「賓客至,無所館。夫子曰:『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意思是說,客人來了,如果沒有地方住,孔子一定提供他吃住,朋友死的時候,若沒人管,孔子就幫忙辦理喪事,這是孔子的待友之道,要當朋友這一倫不容易,相識滿天下,知音無幾許。

三、朋友饋贈貴重物品,只要不是祭肉,都不用拜受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饋是贈送,朋友送的禮,哪怕是貴重的車馬也可以收,比如孔子周遊列國,他國的大夫跟孔子交好,可能也會送車馬,這種厚禮可以收,可是不拜,雖是厚禮,但比起祭肉,祭肉更重,因為祭肉是供神、供祖先的,供完的東西屬於神,就像禮物送出去就是對方的,吃祭肉是分享神的福氣,祭畢分胙的時候,都要拜受,因為禮很重,分量很重。雖然此章說貴重禮物不必拜受,不過從中可以看出朋友有通財之意,如同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朋友之交,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兩肋插刀,彼此道義扶持,中華文化不簡單。

《論語講要》原文

集解:「孔安國曰,重朋友之恩也。無所歸,無親昵也。」

朋友死,沒有親人辦喪事,是謂「無所歸」,孔子即說:「於我殯」。停柩待葬叫做殯,此處可包括殯葬等全部喪事。因為朋友死無所歸,才這樣為他治喪,如有家屬,則不可如此,喪事應由其家屬作主。

朋友饋贈,雖是車馬,但非祭肉,則不拜受。據孔安國注,朋友有通財之義,所以不拜。祭肉是祭祀時供神供祖之肉,祭畢分贈朋友者,價錢雖比不上車馬,但以禮重,所以孔子受贈必拜。

朋友是五倫中的一倫,此記孔子待友之道。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