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162.是日哭,則不歌第167課

本集課程重點包括:

一、聖人的無情與真情

      古書說「聖人無情」,聖人的無情並不是刻薄寡恩,刻薄寡恩者重視私利,又怎會學習遠離名聞利養的聖道呢。聖人無情是指沒有男歡女愛、見錢眼開的世俗之情,沒有世間的情執,並不代表沒有真情,無情跟真情一體兩面。

 

二、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哭,則不歌」,朱子解釋為弔哭,弔哭就是去安慰生者,此人跟生者有交情,比如朋友的父親過世,他去祭拜,他雖然跟朋友的父親沒交情,可是跟朋友有交情,此是「弔哭」,將心比心感同身受,能體會對方的喪慟,也願意幫忙協助。哭也可以是「祭哭」,例如孔子去祭顏回,孔子跟顏回的父親顏路有交情,哭可以包括弔跟祭,都是真情流露的展現。        

      《曲禮》說,讀書人不能無緣無故的離開琴瑟(彈琴唱歌),可是哭弔時不唱歌,因為餘哀未忘,了解別人的處境,忘不了哀,唱不起歌來。

      「子於是日哭」,此哭是真哭,就像我們參加完喪禮後,餘哀未忘,自然不會馬上去吃飯、唱歌、跳舞。那如果「子於是日歌」,當天有宴飲聚會、彈琴賦詩,卻忽然接到喪事該如何呢?當然要去哭,所以讀書不能死在句下。

 

三、本章的引申與運用

      古代帝王若碰到天災地變、洪水旱災,老百姓孤苦無依、顛沛流離,此時國君會減饌,減少食物的盤數、上菜的式樣,還會撤掉樂器歌唱,此時若還在朝中聽奏樂曲、唱歌享樂,實在是不仁,不夠厚道。

      本章可以運用的層面相當廣,比如在酒席中聽聞朋友家發生喪事,歡樂的氣氛要馬上止息,表達一種同情、哀傷。若能活用本章,就是一種人情的交往與風俗的溫厚。

 

 

述而篇第十白話解釋

【經文】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白話解釋】

      孔子那一天如果有弔親友之喪,或者為其他哀痛之事而哭的話,那一天不但不奏樂,也不會唱歌。因為喪事辦完了,主哀已盡,但心情未盡,餘哀未盡,真情流露,是誠心,是直心。

 

【章旨】

      言孔子弔喪之日,動之以禮,情發乎中。本章見聖人之心,即見聖人之仁。

 

 

《論語講要》原文

      朱子集注:「哭,謂弔哭。一日之內,餘哀未忘,自不能歌也。」孔子是日為弔親友之喪,或為其他哀痛之事而哭者,是日則不歌。孔子好樂,歌是樂詞。是日不但不奏樂,亦不唱歌。餘哀未盡。是誠心,是直心。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