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258.鄉黨第十二章:孔子事事認真,處處恭敬第263課

258.鄉黨篇 第十二章

【經文】

入太廟,每事問。

【白話解釋】

孔子入魯國太廟,也就是周公廟,每樁事情都要問,表示不但尊敬祖先,連廟中的祭器也很尊敬。太廟中各種器物所放置的地方,皆有定位,不容錯誤,否則失敬,所以每件事都要問。

【章旨】

此章記孔子事事認真,處處恭敬。

本章重點

一、本章與八佾篇章的區別 本章似與八佾篇某一章重複,其實八佾篇是有人質疑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舉動是否知禮,孔子就著他的疑問回答每事問即是禮。本章則是在講一個事實,孔子就是一個入太廟會每事問的人。 魯國的太廟是周公廟,當時周成王封周公在魯,可是周公要輔佐周成王,所以並未到魯國,由周公的長子伯禽代理,但是名分上周公還是第一任國君,正名很重要,所以魯國的太廟就祭周公。

二、孔子每事問的理由 孔子對事情很慎重,《中庸》上說,祭祀時,排序有按照爵位來排,有按照輩分來排,有這種長幼尊卑的觀念,不會雜亂無章,祭後供品大家都分得到,代表恩惠普及,而宴席敬酒,上敬下、下敬上,能拉近彼此的情誼,有尊卑之分,可是相處起來又和諧,懂得這種祭祀的道理,很多治國以及人情世故的道理都隱含在其中。每事問,可以問器皿、問工具、問音樂、問儀式、問程序、問排序,深入了解,才不會失禮,孔子此時是助祭,身為陪祭者,當然要問清楚,讓其他人能夠進入狀況,好比有些長官開會時,藉由問答,讓部屬更能進入狀況。而且在太廟在演禮時問清楚,就是對祭祀的傳承。 三、懂得祭祀之禮,就懂得趨吉避凶之道 五禮當中,祭祀是吉禮,吉禮最為吉祥,能報本還恩、趨吉避凶,暗藏很多人生的利害關係。中國立廟就是一種風俗的淳厚,表徵不忘本、不忘恩德,這樣的民族,當然能夠淵遠流長。

《論語講要》原文

鄭康成注:「為君助祭也。太廟,周公廟也。」

八佾篇已有「子入太廟,每事問。‧‧‧‧‧」但非重出。皇疏:「前是記孔子對或人之時,此是錄平生常行之事,故兩出。」

入太廟,不但尊敬祖先,連廟中的祭器亦須尊敬。各種器物所置之處,皆有定位,不容錯誤,否則失敬,不能感格祖先之神。

入太廟,每事問,是記孔子事事認真,處處恭敬。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