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享受好處但未必知道內涵《泰伯8-10》第47課

課程簡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句經文容易讓人誤會,儒家操弄的就是愚民政策。其實各種禮制的好處,人人都可以在遵循的過程中獲得;但是制禮作樂背後的內涵與所通往的大道,則非人人都可以體會。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泰伯篇第八 第十章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就是民眾。由,古注為用,或為從。但亦可作行字講。

可使民眾由之,不可使其知之。

由之知之的「之」字,所指的當是政治與教育。古時明君,皆以禮樂施政,亦以禮樂施教。因此,中國自古稱為禮樂之邦。季氏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記中庸篇引孔子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由此可知,必有天子之位,又有聖人之德,始能制禮作樂。禮樂雖是六藝中的兩種藝術,但與道德仁息息相通。施於政治,可致國泰民安。施於教育,可使受教之人學為君子賢人,以至為聖人。這樣的禮樂,一般民眾皆可以學而行之,但教他們了解禮樂如何可通大道的義理,別說他們聽不懂,即使聖人也不能用言語給他們說明。大道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能以言語說使人知,但可使人先行而後知。雖知,亦是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仍無法對他人說。所以,孔子說,可使民眾行之,不可使其知之。行而後知,是孔子教學方法中的特別法。

 

集解何晏注:「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是周易繫辭傳文。

 

程氏樹德集釋引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程氏說:「眾,謂庸凡之眾。即此所謂民也,可謂此章確詁。紛紛異說,俱可不必。」

 

何氏引周易繫辭傳,程氏引孟子,言皆有據。可取。

 

課程補充

農夫可以享受耕耘機帶來的便利,但未必懂得製作耕耘機的原理

這只是一個粗淺的比喻。遵循禮制,以禮待人,大家就能夠在五倫和諧的社會中,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但制定這些禮儀背後整個博大精深的內涵,則不是人人都能夠懂得,必得要不斷的學習,並有好的老師教導,才有機會能夠體會。

 

有德有位的人主政,是十分難得的大時代

孔子有德,但也無位。有德有位的人,如文王、武王、周公,這樣的人懂得人情的運用,懂得民族文化的重要,懂得運用禮樂來表現民族文化,表現聖人的內涵,如此制禮作樂,必定能符合時代的需求,一定能夠帶領國民走上康莊的大道。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