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辦事業的人,一定要知道的幾層問題《衛靈公15-33》第34課

課程簡介

得民心者得天下,但要怎麼守天下?有智力者能得天下,但未必能守。以智力得之,還要以仁心才能守之;仁心守住了天下,若不能莊嚴自己,也不能得到人民的尊敬;得到人民的尊敬,還要靠禮才能盡善。本章可見孔子論政的層層深入、直指核心。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衛靈公篇第十五 第卅三章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 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及之」「守之」等「之」字,集解包注當官位講,毛氏論語稽求篇引盧東元說:「此為有天下國家者言。易曰,何以守位,曰仁。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皆此意也。」此說比包注好。

「知及之」,智力能得天下,或得國家。「仁不能守之。」不能以仁守之。如此,雖得天下或國家,但必將喪失天下或國家。

「知及之,仁能守之。」能以智力得之,又能以仁守之,但「不莊以蒞之」,不能莊嚴的面臨民眾,則不得人民尊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既能以智及之,又能以仁守之,更能以莊蒞民,但「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行動不合禮,仍未盡善。例如恭敬雖好,然而,恭而無禮則勞。

 

課程補充

智者有能力爭取相當的成就,但想要守住這些成就,光靠智力是不夠的

無論什麼樣的團體或組織,成員們總是希望安定,只有真正心存服務大眾的仁者,才能發揮安定的力量,智者雖然機關算盡,如果不懂得服務人群,為公辦事,終有失去成就的一天。

 

安定局勢以外,如何才能使人心凝聚?

任何團體都需要有領導者,領導者得到人民或下屬的尊敬,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為了使政務順利推展。眾人一心,其力可以斷金,本章孔子講出凝聚民心的秘密,那就是要能莊嚴自己。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莊嚴自己包括內涵及外相的莊嚴,以此來面對大眾,才能發揮最有效的團隊力量。

 

除了智與仁和莊嚴自己,孔子講出了更深一層的內容,那就是動之以禮

禮不是束縛、不是八股、更不死板,禮是一種人情世故的通達,讓人可以在各種場合將行為舉止表現得恰到好處。因此莊嚴地面對人民雖好,若要達到盡善,必得要行動舉止都合於禮。孔子論政的層層深入,逐步剖析,令人耳目一新,開拓了眼界與思維。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