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人一生中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有趣的畫面、難忘的對話...等,然而當中最重要的,是德行與智慧的步步勝進。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為政篇第二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于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于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于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 从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于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課程補充
努力學習,增長智慧,才能造就一個與時俱進的人生
人生有許多回憶,然而唯有德行與智慧,才能真正的讓人與時俱進,愈活愈有價值。孔子就是一位勤學而又不斷追求進步的人,「多能」是當時大家對他的肯定,然而在他自己的回憶中,最重要的不是能力有多少,而是智慧是如何的成長。
確立正確的人生志向,不要讓時光白白地流過
現代人的十五歲,是國中將要轉進高中的時候,還是一個懵懵懂懂,完全不清楚自己將來能做什麼、要做什麼的年紀。然而十五歲也可以是一個立定志向,奮發圖強的年紀,孔子在這個年齡,已經下定決心要做經術的學習,也就是使自己成為君子,成為聖人的學習,他的志向堅定而且持續不斷,所以能夠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找對重點,終身學習,你也可以愈老愈受歡迎
在一般的人生規劃中,青年、中年可以說是最寶貴的黃金時期,工作開展、家庭經營、技術及知識的養成,都要在這個階段好好把握。老年是則人生的衰退期,除了擔心養老,不容易有太多作為。然而充實智慧與內涵的人生,卻是愈老愈有價值,愈活愈受歡迎。這樣的人能夠在晚年時使智慧登峰造極,讓心量無限寬廣,做任何事情,總能達到恰到好處,像孔子那般從心所欲而不踰矩,這就是找對人生的重點,持續不懈的成果。因此,跟隨孔子的學習方向,我們也可以讓自己變得很不一樣,能夠有一個無限美好的人生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