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電影中的超人,當遇到克利普頓石,也會全身無力;平時外表雖然刀槍不入,當內心遭遇感情的葛藤,也會無所適從。不同類型的人,會有不同的專長,也會有不同的過失,有仁心的人,不會過分要求別人必須完美,而是能夠針對他的能力與地位,給予適當的責備,最終使人能夠各盡其所,這就是所謂的不求備於一人。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里仁篇第四 第七章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人之過的「人」,皇本作「民」。過是過失。黨,一作黨類講,一作朋黨講。
孔安國注:「黨,黨類。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孔注之意,依皇疏解說,人的過失,各有其類,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農夫不能耕田,是其過失,若不能文書,則非其過。觀人之過,能隨類而責,不求備於一人,則知此觀過之人是有仁心之人。若不依類而責,例如責農夫不能文書,則知此觀過者是不仁之人。故云觀過斯知仁矣。
皇疏又引殷仲堪之說:「言人之過失,各由於性類之不同。直者以改邪為義,失在於寡恕。仁者以惻隱為誠,過在於容非。是以與仁同過,其仁可知。觀過之義,將在於斯者。」此解與孔注少異。
各於其黨的黨字,先儒亦作朋黨講。述而篇陳司敗說:「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孔安國注:「相助匿非曰黨。」程氏集釋引劉開論語補注:「有所親比謂之黨。」以此義解釋,人的過失,由於偏護其親友。故云,人之過也,各於其黨。偏護出於私情,以私害公,故為過失。但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舜為天子,假使瞽瞍殺人,孟子認為,舜應該從監獄中竊負瞽瞍而逃。此種私情,順乎人倫常道,合乎仁心,為聖賢所許。觀其過,即知其仁。故云觀過斯知仁矣。
課程補充
原來所謂的仁者,並不是一味地容忍所有過失
一位仁者,雖然心胸廣大,能夠善待各種不同的人,然而仁者絕不會沒有是非標準,好人、壞人一味平等對待。仁者懂得風氣的經營,知道善惡分判對社會的影響,所以會以適當的要求,責備不應出現的過錯,讓犯錯者能改過,旁觀者能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進而整體都能得到成長。所以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針對不同的人,必須給予不同的要求,才能善巧地讓每個人都得到成長
農夫不會耕田,是他的過失,但若不能文書,那就不應苛責。一般人目睹犯罪行為,有協助司法單位作證的義務;但若子女對於父親,人倫私情上,允許子為父隱的過失。汙穢的土地,常常能夠養育萬物;過於清澈的湖水,往往沒有魚兒悠游。仁者必定具有依類而責的智慧,如此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得到改進與成長,一步一步往成功的路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