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口才辨給未必是仁者《公冶長5-5》第37課

課程簡介

精妙的言詞能吸引人心,使人傾倒。具有練達的口才,容易被認為是一位賢才,或者是一個有仁心的人。孔子在此處很清楚地將口才與仁分開,有口才未必有仁心,甚至往往一次又一次的讓人憎惡還不自知呢!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公冶長篇第五 第五章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即冉雍,字仲弓,先儒或以為冉伯牛之子,或以為伯牛之宗族,難以考定。

或人稱冉雍為仁,然而惜其不能佞。孔子答或人曰:用佞何為,佞者口辭捷給,以此抵禦人,屢次為人憎惡。雍也仁乎,不知也。言仁,何用佞耶。

孔子不輕許弟子以仁,故曰不知其仁。佞,據說文,有巧高材諸義,即古諂字,義屬不善,巧、材皆非惡義。春秋時人以佞為賢,故或人有此議論。然以佞為賢,不免於濫,聖人防其流弊,故以口給之義釋之,使仁與佞不混一談也。

 

課程補充

「佞」這個字,意思是善辯或諂媚,其實此字原本也有正面的意思

依據《說文解字》,佞也有善巧、能力高等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人還會以佞為賢,這樣的誤解,因為孔子而有了全新的認識,佞與仁與賢,從此有了清楚的分判。

 

有口才沒有仁心,寧可當一個不善於講話的人

口給就是口才犀利,用犀利的口才來抵禦人家,在理上就不吃虧。此外各種的運用也容易滿足自己的名利。《說苑.尊賢篇》孔子對魯哀公說,多誕而寡信。意思是口才犀利的人,往往信用程度很差。《論語.陽貨篇》更說,惡利口之覆邦家,也就是很討厭用口才顛覆人家的國家,或者造成自己國家大亂的人。《韓詩外傳》也提到,有口才人家會很害怕,因為害怕就會厭惡。所以口才不善用造成這麼多的過患,若沒有仁心,沒有賢德,寧可作為一個不善講話的人。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