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提倡尊王攘夷,輔佐齊桓公稱霸於諸侯之間。孔子曾稱讚管仲,保住了中原文化,是仁。但此處又責備管仲小器、奢侈、不知禮。究竟管仲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該如何恰當地評斷歷史人物?可以從本堂課的學習中得到答案。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八佾篇第三 第廿二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子小匡篇記載:「施伯謂魯侯曰,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惠棟九經古義乃說:「蓋當時有以管仲為大器者,故夫子辨之。」孔子謂管仲之器量小。或人聞之,誤以為儉。孔子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安得謂之儉。三歸者,包注謂娶三姓女,朱子據說苑以為三臺,韓非子外儲說謂管子家有三處,晏子春秋謂管仲身老,桓公賜之以三歸。據清儒考,管仲築三臺之事不見他書。又在身老始受三歸之賜,則非娶三姓女。惟依韓非子謂其所歸之家有三處,庶幾近之。然不若從三歸為三庫藏之說為愈。武億群經義證謂臺為府庫之屬,古以藏泉布,甚符桓公之賜。故可從。官事不攝者,管氏家臣各有專職,不兼餘事也。此皆奢侈。三歸是國君所賜。依禮,長者所賜,不能不受。或人又以為管仲知禮。孔子遂辨其不知禮。國君為別於內外,樹屏於門以蔽之,謂之塞門。兩君宴會,在兩楹之間設坫,皇疏:「坫者,築土為之,形如土堆。」獻酢更酌,酌畢,各將其空酒杯反置於坫上,謂之反坫。塞門,反坫,皆是人君享有者,而管仲皆僭為之,是不知禮也。故云,管氏如知禮,則誰是不知禮者耶。雖然,孔子亦曾贊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此謂其器小哉。乃責其奢侈越禮。如劉氏正義引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篇,以及揚雄法言先知篇,皆以管仲驕矜失禮為器小。
孔子之論管仲,此處謂其器小,他處又有稱許之辭,皆是就事而論。
課程補充
千秋功過任憑說,你能夠在眾說紛紜中分判是非嗎?
俗話說蓋棺論定,但現實中似乎蓋棺也難以論定。人的一生有許多的作為,行為的背後有諸多不為人知的動機,複雜的人情,如何在此人過往之後,認定他一生的功與過、是與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誇張的言論任意評斷是非,雖然能吸引一時的人氣,但若與事實不符,一方面有損口德,一方面則擾亂大眾視聽。
用誇張的言談、驚人的語調來陳述事情,是吸引視聽的方法,但若沒有經過確實的查證、深入的了解,就任意評論,不僅有損自己的口德與信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造成社會大眾錯誤的反應,這些後果都要自己承擔,不可不慎。
孔子就事論事,每件事情評斷的理由清清楚楚,不帶偏見。學習這樣的眼力,有助於我們正確地了解歷史。
對於管仲的是非功過,孔子沒有一味的肯定,也不會一路否定到底。管仲尊王攘夷,維護華夏文化,孔子認定是仁;但就管仲的其他方面,孔子也能站在責備賢者的立場,清楚說出器小、奢侈、不知禮的理由。如此客觀公正的評斷,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特別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從吸收資訊到分辨真偽,再到評斷是非,越能公正客觀,才越能看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不會被錯誤的價值觀,破壞了美好的人生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