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該不該有防人之心?《憲問14-31》第7課

課程簡介

課程教材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固然不可,防人是否也會冤枉人,使自己成為多疑之人?學習本章,讓我們在人情的進退上,能夠合情合理地認識,誰戴上了虛偽的面具,誰又才是真誠的臉孔。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憲問第十四 第卅一章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逆,是逆料,預料。億,是億度,揣測。抑亦,轉語詞,有「反之」的意思。

集解孔安國注:「先覺人情者,是寧能為賢乎,或時反怨人。」劉氏正義說:「釋文云,怨,本或作冤,盧氏文弨考證,古怨與冤通。」

孔注大意是說,不可以預料他人會來詐欺,不可以揣測他人不能守信。反過來說,以預料揣測而得事先發覺他人的詐欺或不信者,這豈能算是賢者。因為這樣或恐有時反而冤枉人。

孔子只是不主張由逆億而得的先覺,並非反對不由逆億的先覺。怎樣才是不由逆億的先覺呢,中庸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以至誠心待人,可以先覺。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