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令人進退兩難的問題《述而7-30》第30課

課程簡介

孔子至陳國,該國的司敗(掌管司法之官),給孔子出了一道進退不得問題,那就是:魯昭公知道禮嗎?因為魯昭公娶了同姓的女子,顯然違背當時的禮制,然而孔子身為魯國國民,也不宜在外直陳國君之惡。面對陳司敗這樣刻意的諷刺,以知禮聞名的孔子是如何應對?背後的原因又是為何?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述而篇第七 第三十章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禮記大傳:「繫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禮記坊記:「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

魯昭公是周公之後,吳是泰伯之後,泰伯是周公伯祖,昭公與吳俱為同姓,依周禮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吳女為夫人。

孔子至陳國,陳國之司敗,位如司寇之官,問孔子,魯昭公知禮乎。孔子答曰知禮。司敗不敢再問,俟孔子退,揖孔子弟子巫馬期,而使進之,曰,吾聞君子不私相阿黨,然而君子亦黨乎,魯昭公娶於吳,為諱娶同姓女,不稱吳姬,只稱謂吳孟子,如曰魯君知禮,則誰不知禮耶。巫馬期以此語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昭公娶同姓女,顯然背禮,孔子言其知禮者,集解孔安國引僖元年左傳曰:「諱國惡,禮也。」邢疏,禮記坊記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孔子為昭公受過,此為守禮也。幸者,皇疏,若使司敗無譏,則千載之後,遂承信我言,用昭公所行為知禮,則禮亂之事從我而始。今得司敗見非,而我受以為過,則後人不謬,故我所以為幸也。

課程補充

面對許多問題,其實難以兩全

今日男女情侶間玩笑時,常有一道讓人為難的問題「如果我和你媽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其實在生活中待人處世上,往往出現顧此失彼,或者顧彼失此的情境,讓人不知如何是好。面對如此無法兩全的狀況,是什麼樣的想法引導著你做出最後的決定?是利益?是親情?是公私之別?是心情?還是一時的情緒?

 

以知禮聞名於當代的孔子,此時也面對了尖銳難以應對的諷刺

魯昭公娶同姓女,當時人人皆知不合於禮;孔子以知禮聞名,陳國的司敗刻意以:「昭公知禮乎?」問孔子。若孔子回答知禮,則是明顯的錯誤,有袒護魯昭公之嫌;若孔子回答不知禮,那就是稱自己國君之惡。這樣的情況,該如何是好?

 

看似難以兩全,能夠掌握五倫十義的尺度,也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許多看似難以兩全的問題,其實如果能夠在經典中多做學習,抓準心中的那把尺,也能夠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孔子面對陳司敗的問難,沒有任何的猶豫,就以「知禮」答覆。君臣之義的大倫,是此時決斷的尺度,孔子為昭公受過,才是真正的守禮,並且也十分高興,這樣的行為,能夠在事後得到指正,以免後人真的誤認魯昭公的行為知禮。由此可知經學見地的重要,讓最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我們的待人處世的原則,如此可以避免過失與犯錯,也能讓自己永遠保持一顆明亮坦蕩的心。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