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章為論語篇章中孔子引導子貢學習的例證,其中本章學習的關鍵即是掌握「子貢方人」的「方人」該如何解讀。
古來解釋有兩種:一為批評、毀謗之意,另一為比較,如張三與李四比較。注解抉擇不同,對於後文夫子所言「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的解釋也隨之有異。假設是批評之意,子貢為孔門大賢,為何會有此種過失?若是比較之意,論語中亦曾出現夫子作弟子間的比較,如論語公冶長篇孔子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孔子又何必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呢?
究竟「方人」是什麼意思?夫子又到底想引領子貢了解什麼內涵?我們學這章論語對我們平時有什麼好處?假使是採「批評」義,那我們何時才能批評他人?我們受他人批評時又該如何自處?若是「比較」,難道與他人比較不好嗎?就讓我們跟著唐老師,一起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憲問篇第十四 第二十九章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方人,依鄭康成注,作謗人。子貢謗人,就是說人的過惡。孔子喚問子貢說,賜也,你本身賢乎哉,以我來說,我則自顧不暇,又何能謗人。禮記大學說:「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孔子猶不能謗人,子貢能謗人嗎。「夫我則不暇」,是孔子以身示教。
皇邢二疏,朱子集注,都從孔安國注,將「方人」作「比方人」講。陸德明經典釋文說:「鄭本作謗,謂言人之過惡。」劉氏正義引盧文弨考證說,古論語謗字作方,蓋以聲近通借。劉氏以為,孔子不以比方人為非,例如夫子嘗問子貢與顏回孰愈,這就是比方,所以此處應作謗人講。
課程補充
「人比人氣死人」---和人比較一定不好嗎?
不見得。當然比的是虛名、是財富地位,這只會長社會浮華奢靡的風氣。比方現在小孩子流行帶名牌、用最新的手機等,這其實不好。但如果比的是德學,透過比較,好的我要見賢思齊,不好的我要自我警惕,這種良性競爭就是好的比較。
如何從比較中得到利益?
(比品德、比能力,讓孩子從比較中得到利益)
1. 良性競爭真正要比的是德學,就是品德跟能力,比較後有四種結果見下圖:
2.這四種人,哪一類人最好,值得見賢思齊?
(1)第一種“有品德、有才能”-可以大用。像孔子、顏回、孔門七十二賢。
(2)第二種“有品德、沒才能”-可以小用。像七十二賢以外的三千弟子。
(3)第三種“沒品德、沒才能”-這種人沒有標準,見好則好、見壞則壞,所以
一定要給予好的影響。
(4)第四種“沒品德、有才能”-不能用。像誰呢?孔子當時魯國的三家大夫,
沒有把魯君看在眼裡,把持國政。
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批評、毀謗小人小心惹禍上身
1.“就德學”來批評。
對方是一個有德之人,我們譭謗他,那我們造口業、抹黑好人!
對方是一個無德的小人,譭謗他,我們吃不完兜著走,因為暗箭難防。
2.“就仇怨” 來批評。
那就陷入口角之爭,彼此冤冤相報無時了的深淵之中。
3.“就事實”去譭謗他。
也要問一問所見真的是事實嗎?如果對方沒有那個事實,那我們是“不實指
控”,如果我們犯了這樣的錯誤,好人會遠離我們,對自己得不償失。
所以,譭謗、批評這件事情一定要小心!
一指比向他人,四指對著自己,指責別人之前一定要先檢討自己
1. 要刮別人鬍子,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大學》裡面說「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你有善,才能夠要求人家做善、修善。你沒有過失,才可以去批評、指正別人的過失。因為當我們在批評人時,我們是一隻手指人家,四隻手指頭指自己。如果我們也有此過失,怎麼有資格去指責人家?
2.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
福禍從哪裡進來?從嘴巴!所以口是福門,也是禍門,現今的教育讓小孩子都
管不住嘴巴,而吉凶禍福就是從口進出,怎可不慎啊!
3.如有所譽,必有所試。
孔子說,我對人如果有稱讚,一定是觀察過。所以我們在譭謗他人時候,有沒
有仔細觀察過?還是道聼塗説?只是聽說就相信,就傳話給他人。
敞開心胸廣納批評,成功就是靠不斷改進
1.有則改進,無則嘉勉。
2.如果對方是無理取鬧,我們不要理會他。
3.對方是捕風捉影,我們也可以提出正確的說明。
4.如果對方講的是事實,我們卻不斷地說明、圓謊,就像蠶在吐絲一樣,越吐
越多、越吐越多,終於最後把自己包住,叫做作繭自縛。所以聞謗而怒,不但
沒有益,而且有害!不但害自己、還害他人。害自己就是謊言連編,讓人看穿,
而且傷害了對方的誠意,或者跟對方結怨。
從今天起停止批評,將比較轉為良性競爭,幫自己省下更多時間充實內涵
1.進德修業都來不及了,不要輕易對人譭謗,
2.善用比較法,讓自己懂得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3.別人譭謗我時,要先反求諸己。
4.要譭謗、指責別人時,要問問自己是不是在仇恨當中說的?還要反求諸己有沒
有同樣的過失?即使公心出發,也要點到為止,懂得隱惡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