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子貢做不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嗎?《公冶長5-12》第12課

課程簡介

本章為論語中四則孔子對子貢引導的第三則,談及我們現今常聽到的一句話:「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我不想要別人把這件事加在我身上,我就也不會把這件事加給別人。
這句話看似平常,一般人皆明白,孔子聽完子貢說了這句話卻說「賜呀!你辦不到呀!」,這是為什麼呢?而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曾提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本章「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又有何差別?如果兩章意思相同,為何孔子要重述、論語要重複記載呢?而古來注解針對此章,有些說是仁的內涵,有些卻認為是恕道,究竟哪個說法才對呢?
讓我們藉著這一章,了解何謂仁道、何謂恕道、以及兩者的差異,並藉此釐清論語中各章曾提及仁道與恕道的概念,相信學完這章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將更能體會與實踐所謂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的涵養。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公冶長篇第五   第十二章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我不欲人以此事加之於我身,吾亦不欲以此事加之於人。孔子曰:此非汝所能及也。此是恕道,尚非大賢所及,仁可知矣。劉氏正義:「程氏瑤田論學小記進德篇曰,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堯舜之仁,終身恕焉而已矣。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此恕之說也。自以為及,將止而不進焉。故夫子以非爾所及警之。」

 

課程補充

將心比心的力量

經營人際關係相當不容易,也很難訂立一套標準,但是在以前的古老的中國文化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將心比心。比如說,我不想要痛苦,我可以確定你也不想要痛苦;我想得到快樂,我也可以知道你想得到快樂。此時我們不會把痛苦給別人,這是一種修養,我們會把好的給別人,這是一種善緣。當你又有了修養,又跟別人結了善緣,想想看,成功是不是就在其中呢?

 

道理雖然簡單,實踐卻不容易

在論語公冶長篇中,有一章就是這麼說的,孔門中論才情、悟性、人脈、貢獻都是數一數二的子貢,他也想在這方面上去實踐,但孔子卻潑了他一盆冷水。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有弟子想實踐美好品德老師應該感到高興才是,怎麼會如此回答,讓我們慢慢解答。

 

加惡於人,後果自負

「加」就是強人所不欲,勉強他人行非禮、非義之事,或者脅迫共謀壞事,都是同個道理。非禮泛指會冒犯他人,不合禮節的舉動;非義則是不合道理,傷害他人。還有一種也是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共謀壞事,這也是強人所不欲,或者暴力威脅,或者名利引誘,這些事情都是萬萬不得。為什麼?朱子家訓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當一個人很刻薄、很自私、很不近人情,甚至把非義的事強加給別人,只貪圖個人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不會長久的,小心!報應都會回到你身上。

 

從勉強到自然而然,實踐同理心要靠見地

看似平常的道理,夫子為什麼說子貢做不到呢?往往看起來最簡單的事情,卻有最深的學問。如何知道什麼是非禮、非義之事還須仰賴正確的價值觀,準確的判斷力,否則善惡不分,如何實踐。深刻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多好,才能從一開始的勉力行之到自然流露,這都必須靠經典的學習。否定子貢除了示人這不是平常之事,也是期勉他不要自滿,繼續努力。

 

從恕通往仁,這才是最高境界

孔子潑子貢冷水的另外一個秘密是對他的厚愛,策勵子貢往仁的道路前進。恕道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從自己出發,推己及人。而「仁」才是孔門的最高境界,是完全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好比如說,媽媽為孩子考慮的時候,不必透過將心比心,一心一意的直接想到孩子,想要去利益他,各種的方式拉拔他成長,使他快樂。仁心極難達到,但恕是通往仁的方便,先成就恕,離仁就近了。

 

有時候罵你的人,才是愛你的人

教育有責法和攝法,攝法是正面的,指導、提拔、褒獎,這樣的教育人人都愛。也代表著老師的愛心,但有時候斥責的責法更是代表老師的愛。很多人他不會知道,一個人在得意的當下即是錯誤。那君子如何不要志得意滿?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懂得受教的人,才能聽得下好的意見,才能辦出好的善事。觀本章夫子之言,不也是最好的因材施教嗎?

 

不間斷地學習,培養謙虛的雅量,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學無止境,賢如子貢也要不停學習,聖如孔子也是由聞而知,可見人生的關鍵在於學習,但要學習什麼?學習的是正確的價值觀,厚培道德修養,謙虛接納的雅量。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學,才可以讓自己的內涵不斷地提升,讓自己的能力不斷地提升,讓自己能夠離苦得樂的能力不斷地加強。同樣的,你對別人的幫忙,你的能力也轉強。你的結善緣也結得多,而且結得深,而且真正結到善緣,人生的出路也就在此。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