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章子貢問於夫子,管仲不能為公子糾而死,反而輔佐桓公,應該不算是仁者吧。
想不到夫子解答,若無管仲協助桓公安定天下,保住文化傳承,則中國人都將淪為夷狄,故以仁許之。由此可見,仁難知難論,事論天下,論流弊,論公心。夫子之言不僅為子貢解答疑問,也開啟後世論人論事的準則及見地。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憲問篇第十四 第十七章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疑問,管仲非仁者。他認為,桓公殺了管仲所輔的公子糾,管仲不能為子糾而死,反而輔佐桓公,這能算是仁人嗎。
孔 子解答,管仲相助桓公,有這些功績,可以成為仁人:他使桓公為諸侯的盟主,帥領諸侯,尊重周天子,一正天下,使天下安定,不受夷狄入侵,民到于今仍受管仲 的恩賜。微管仲,如果沒有管仲,我們中國人都要變成披髮與左扣衣襟的夷狄了。管仲豈像匹夫匹婦那樣普通人,為堅守一種信用,自縊於溝瀆之處,而無功績為人 所知。
管仲的大功,一則使桓公能以維持天下安定的局面,一則維護以人倫為主的中華文化,不使淪為非禮非義的夷狄,天下後世人民皆受其賜,所以不害其為仁人,這是孔子以大公立論,並著眼於天下人民所受之惠,為子貢解釋疑問,實為後儒論人論事的準據。
「微 管仲」一段,馬融注:「微,無也。無管仲,則君不君,臣不臣,皆為夷狄也。」劉氏正義:「注言此者,見夷狄入中國,必用夷狄變夏,中國之人,既習於被髮左 衽之俗,亦必滅棄禮義,馴至不君不臣也。」劉氏又說:「管仲志在利齊國,而其後功遂濟天下,使先王衣冠禮樂之盛未淪於夷狄,故聖人以仁許之,且以其功為賢 於召忽之死矣。然有管仲之功則可不死,若無管仲之功,而背君事讎,貪生失義,又遠不若召忽之為諒也。」
本章歷史背景介紹
桓公就是齊國的公子小白,他和公子糾都是齊襄公的異母弟。
襄公無道,鮑叔牙預知齊國將亂,便輔佐小白出奔到莒。後來襄公被他的從弟無知弒而自立。管仲召忽二人同輔公子糾逃到魯國。
幾個月後,齊大夫雍廩殺無知。小白由莒回齊。公子糾之母是魯女,所以魯國出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另外派管仲率兵攔阻莒道。
管仲路遇小白,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佯死脫身。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報告魯國。魯軍送公子糾遂緩緩前進。
不料小白已先入齊,立為桓公,聞魯軍入境,立即發兵迎戰,魯兵敗走。桓公本欲殺管仲,後因鮑叔牙規勸,決予重用,乃使魯國殺公子糾,交出召忽管仲。
召忽為公子糾殉節自刎。管仲囚送到齊,即由桓公任為齊相。
詳見左傳莊公八年至九年記事,以及管子大匡篇,史記齊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