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學習應「多學識之」或「一以貫之」呢?《衛靈公15-3》第10課

課程簡介

透過孔子對子貢的引導,我們將知道子貢具備哪些內涵,而本章即為論語中四則孔子對子貢引導的第一則。

一開始孔子先以問答的方式反問子貢,進而向子貢闡明自身為學之道。孔子看似「多學識之」(廣博地學並領悟於心)是一位多聞多能的人,但實際上是以「一以貫之」的方式多學識之,是多聞多能卻又一以貫之的成就者。

且透過本章,不僅可以看出師生之間耐人尋味的互動關係,子貢善探師意的說話藝術;夫子之言「一以貫之」更直指其思想核心內涵─「性與天道」,如能透過本章理解何謂「性與天道」,必對孔子與孔門諸弟子的學習成就與氣象,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衛靈公篇第十五   第三章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喚子貢說:汝以為我多學而識之者歟。識,音義同誌。識之,就是述而篇所說的「默而識之」的意思。多學而識之,是說博學而都默記在心。子貢對曰:「然,非與?」然,是子貢承認孔子多學而識之。非與,子貢反問孔子,我猜想的不是嗎?

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我不是多學而識之,而是一以貫之。里仁篇,孔子曾告訴曾子:「吾道一以貫之。」此處告訴子貢:「予一以貫之。」都是提示修道的方法。修道必須默而識之,就是明記不忘之意,但不能多學而識,要將所學的都默而識之,誰也辦不到,如能默識一條,即能成功。這一條,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之道。忠是誠誠懇懇的盡其在我,恕是原諒一切人。一以貫之,就是用忠恕之道來下工夫。忠恕出於人的本心,果然對待一切人都是忠恕,便是有道之人,也就能如孔子所說的志於道。古注解說「一以貫之」,意見紛紜,只作研究參考。
 

課程補充

多元學習不是不好,但有一點要特別小心

現代人強調多元學習,要學得多、學得廣,可是有件事情可不能忽略,我們可以從論語中衛靈公15-3來看看。鼎鼎大名的孔子就曾和他的學生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向子貢揭示他的學習不是廣博多聞的學,而是用一個道理來貫串。這是孔子給學生的機會教育,也正好點出了多元學習可能產生的盲點。

 

學習可以多,但應該要有中心思想

無論是古代的琴棋書畫,或是現代的多元學習,都必須有中心思想的引導。時下父母爭先恐後地將孩子往才藝班裡送,擔心跟不上時代。但細看孩子們臉上茫然的表情,不禁令人想問,這樣真的是幫助孩子嗎?其實要有經典的學習作基礎,讓他知道要點在哪裡,牢牢的記在心中,懂得消化於日用平常,才能開拓才藝的見地、培養做人處世的能力,這樣的多才多藝才是真正能夠利益人的多才多藝,才是能夠讓自己跟大家廣結善緣的多才多藝!

 

博學不好嗎?為什麼孔子要否定

學問的增長一定和多聞多見有關,多學不是不好,就怕雜亂了。而本章中孔子是要引導學生到更高的層次,所以用了反面手法,激勵子貢向上學習,不要滿足於多學而識,更要能夠一以貫之。

 

沒有多學不能一貫,沒有一貫不能多學

「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的關係好比銅錢與串繩。錢幣象徵能力,中間靠一條繩子,也就是中心思想來貫穿。光有「一以貫之」則無錢可貫,就會發生問題。但有錢而無繩,則散落一地,學問雜亂無章。所以,這就告訴我們,學習的「一以貫之」就是以「一」來貫「多學而識」。

 

「一」就是性與天道

《易經‧繫辭傳》中說「天下何思何慮」,是指形而上的境界無體無形,但走入形而下時則成「百慮」,不同面貌的事物交織出整個世界。所以天底下的事情是殊途而同歸,從形而下各種變化的「殊途」中,「同歸」到形而上的「一」。這個「一」的道理就是性與天道。

 

懂得性與天道,活得真正精彩

世間的變化豐富、誘惑很多,活在追求迷惘之中難免產生煩惱,造成過失。唯有把所學的學問通通引進形而上,用性與天道來貫穿,才可以令煩惱不生,身心安樂,進退之間都沒有過失,達到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想想看,沒有煩惱,沒有過失,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嗎?

 

站在孔子的肩膀上,學得更快更精確

人生短暫,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有效的運用時間學習?答案就是閱讀論語。孔子的學問出神入化、莫測高深,值得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學習,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三千弟子,都是跟孔子學出來的,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孔子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使得本來不知變通的弟子「高柴」最後能變通,一方面可以到衛國當司法官,一方面可以回到魯國當成邑大夫,還有原本魯鈍不開竅的曾子,最後也成為文化道統的傳人。誰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充滿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