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昇降排序
子貢自比顏回,誰比較厲害?《公冶長5-9》第14課

課程簡介

子貢與顏回均為孔子座下得意門生,在前幾次課程,孔子曾獨拿子貢與顏回做比較,評論顏回是「其庶乎,屢空」,而子貢是「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足見兩人在老師心中的分量。
而此章夫子問子貢,他與顏回相比誰優誰劣,夫子並未說明是要比哪一方面,若論財富、外交、口才,子貢皆勝出,然而子貢並未詢問夫子是就哪方面的比較,而是直接回答:「賜也,何敢望回」,說明自己不如顏回,連比都不敢比。究竟子貢是就哪方面說自己不如顏回?竟然連孔子都感歎地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意即聽你如此說,真是不如顏回啊!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啊!
到底子貢與夫子是如何與顏回比較的?孔子與子貢是否過於自謙呢?透過課程,我們將找到答案,對於孔子、顏回和子貢這三位聖賢的內涵,有更深層的思考與體會。

 

課程教材

論語講要   公冶長篇第五   第九章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孔子問子貢曰:汝與顏回誰比誰勝。子貢對曰:賜何敢比回。回,聞一知十,賜聞一知二而已。孔子曰:汝不如,吾與汝俱不如。愈,孔注猶勝也。吾與女之與,漢儒皆訓為連繫詞,集注作許解,今從漢注。梁氏章鉅論語旁證,引輔氏廣曰:「聞一知十,不是聞一件限定知得十件,只是知得周遍,始終無遺。聞一知二,亦不是聞一件知得二件,只是知得通達,無所執泥。」

程氏樹德集釋,引何治運雜著云:「或問於余曰,如漢儒說,則孔子果不如顏淵乎。曰,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此孔子之樂天知命也。子在回何敢死。此顏 子之樂天知命也。顏子未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之不如,一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顏子未六十而耳順,孔子之不如,二 也。顏子之未達一間者,從心所欲不踰矩耳。」間是閒的俗字。說文:「閒,隙也。」顏子只有一隙距離未及孔子。那就是未到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

劉氏逢祿論語述何:「世視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自謂不如顏淵,夫子亦自謂不如顏淵。聖人溥博如天,淵泉如淵也。若顏子自視,又將謂不如子貢矣。」

白話解釋

孔子問子貢說:你與顏回比,誰比誰勝。子貢回答:我怎麼比得上顏回呢。顏回聞一知十,聽聞事情的一節,就可以推知整件事情,知得周遍,始終無遺。而我只能聞一知二,聽聞事情的一節,頂多知得通達,舉一反三,告往能知來。孔子說:不如啊,我跟你都不如顏回啊。

 

課程補充

人生免不了競爭比較,但真正該比的是什麼?

網路上流傳的一段順口溜是這麼說的:十歲看智力,二十歲看學歷,三十歲看能力,四十歲看經歷,五十歲是看財力,六十歲就去看體力,七十歲看病歷,八十,九十歲看舍利。人生一路上難免比較,但如何比較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或許以下這章論語可以帶給我們一點反思。

 

從聖人角度確立的標準才是真標準

人的一生,需要良師益友的引導,聖賢的內涵,才不容易走彎路、走錯路。從孔子和子貢的對談中,我們才會明白,人生的目標不應是外在的追逐,而是內在的涵養。這種標準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遠離不必要的痛苦。

 

同儕的比較更重要,是進步的心法

夫子為什麼要學生之間彼此比較?因為同學間的比較是一種良性競爭,裡面沒有說人的過惡,沒有說謗人,純論道德修為誰高、誰低。讓差的可以見賢思齊,勝的可以帶動學習,彼此間切磋琢磨,學習優點,改正缺點。由此可知,這種比較是絕對需要的。

 

選顏回與子貢比較的深層意涵

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外交、口才、財富、名聲以及對魯國的貢獻等,顏回和子貢實在沒什麼好比,子貢是壓倒性全勝。那孔子為什麼要子貢自比顏回呢?其實是希望子貢不要滿足現況,要「向上」發展,也讓我們知道,人生除了這些事情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事。

 

真正的價值在於「聞而知」

在孔子心目中,真正應該比的是聞而知的能力,除了形而上的通達,也要有形而下的權知,這都要靠聽聞才能知。而子貢也不是簡單人物,悟性之高;當孔子要他與顏回比較時,子貢即明白夫子的心意,點出了重點所在,也坦承不如顏回。

 

聞而知為什麼重要

所有的學習與成功的關鍵都在一個「聞」字,孔子是如此,顏回是如此,子貢也是如此。正確的學習要有善知識的引導,自己也要大量地聽聞,有悟性的聽聞。在聽聞正確義理後,又能反覆思維辯證、親身實踐,帶著使命感精進的向前,這樣的人必定能成功,但所有的關鍵都在起始之「聞」和體悟後的「知」。

 

總結

孔子舉這兩個弟子的目的,要我們後人明白,論人要論見地。聞而知的「知」就是見地。再者,人生的努力即是要從「聞一知二」努力到「聞一知十」這才是人生的出路,真正的價值。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