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傳家禮》處世 14–孔子教學生的處世準則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應該是為人處「事」還是為人處「世」呢? 想必大家在選字時多少會困惑兩秒鐘吧~
處事:處理事情的方法與態度。
處世:在社會上與人的往來,內容可能待人接物和辦事。
社會的基礎是五倫關係,在五倫中,最講究的就是仁厚之心,這也是與人相處、五倫調和的核心。處世的關鍵除了保有仁厚之心以外,有沒有一個字是我們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這個問題子貢曾經問過孔子,孔子回答:「恕」,並且進而解釋恕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的字體結構就是如+心,如我的心來通達他人的心,也就是將心比心和同理心。
從圖中我們看到有趣的循環,天上飛鳥的排泄物落到隨地大小便的小狗頭上,踩到狗大便的少年剛好亂丟香蕉皮; 誤踏香蕉皮的男子正抽著菸,二手煙飄向往樓下灑水的婦人身上…….。
沒有人想踩到狗大便或香蕉皮,但也沒有人想吸二手煙或走在路上被天降甘霖。但當我們在做這些事時卻只有貪圖一時之快,沒有為他人著想,缺乏了一份同理心。圖畫看來趣味,但發生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可一點都笑不出來。
為人處世,需要以禮相待,而禮,則要建立在由衷的同理心上。在日常處世中,隨時提點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己所欲」就能施於人嗎?當然不行,因為我之所欲非他之所欲,而且同理心不是同情心。應當先同理他人,了解對方需求,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如此才能適時適當地與之分享或是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