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傳家禮》居家 16–垃圾分類隨手做
垃圾分類怎麼也是「禮」的一部分呢? 其實這是對環境、對他人的同理心的延伸,更是生活隨手做的一部分。
中秋連假前幾天,清潔公司突然沒來收垃圾,隔日才通知因為焚化爐的問題,即日起至少十天不會到公司所在的工業區收垃圾。垃圾問題瞬間成了一個大麻煩,雖然公司願意派人派車將垃圾送往桃園市政府垃圾車會經過的地點,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將所有垃圾重新分類打包處理。於是相關人員只好把每一包垃圾打開: 這是一樓的、二樓的、三樓的……退回各樓層重新處理分類。如此人仰馬翻又讓人抱怨連連的事情,只因為大家平常貪圖方便,不論瓶罐塑膠袋廚餘便當通通當一般垃圾扔在一塊……。
台北市有十二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各有其特色,有的以夜市、觀光聞名,有的是一流學府聚集之地,唯獨內湖區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以垃圾山聞名。一座城市的廢棄物年復一年在基隆河畔堆疊成山,既影響河川行水,也造成嚴重環境汙染,更阻礙都市發展。幸好這幾年政府推動垃圾分類有成,垃圾減量成果卓著,所以垃圾山的原址已在幾年前改建為親水公園。
垃圾分類的政策基礎是規範使用專屬垃圾袋及垃圾費隨袋徵收,人們因此為了節省垃圾袋消費開支而主動進行垃圾分類,進而達到垃圾減量、保護環境的效果。
垃圾分類其實是生活中「隨手做」的習慣之一: 隨手壓扁空罐減少垃圾體積、隨手回收紙張再生利用、隨手將垃圾丟進垃圾桶、隨手關燈、隨手把鞋子放好、隨手把襪子放進洗衣籃、離開餐桌隨手把椅子推回放好……等。生活中有太多應該隨手做的事情,生活就是靠這些隨手完成的事情積累出所有的細節,而光陰就是在漫不經心中點滴流逝。細節維護得好,環境就會整齊不雜亂,生活就能井然有序,做事就能有效率,勻出的時間就是我們可以讀書或放鬆的美好時光。而「隨手做」也是在做中培養孩子愛惜資源、為他人著想的心,從生活中長養孩子的善根,從實務中累積未來的福報,讓生活的每一刻都成為培育孩子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