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傳家禮》出門 4–只是打招呼而已嗎?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在現今的都市社會裡,人與人互相打招呼已經成為稀有難得之事,為什麼還要約束樓上對樓下經過的朋友的熱情招呼呢?難道熱情過度也會造成困擾嗎?不過是打個招呼,又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念國中時,常常上學時被早到的同學從樓上吆喝幫他們買早餐,原因是從正門到校的人懶得走到對向攤車林立的圍牆邊,於是就趴在陽台等待必得經過側邊圍牆從後門進校的人。那時還沒有手機,遑論微信或LINE了,所以樓上的就只能大呼小叫地下訂單,圍牆外的也只能比手畫腳地回應,弄得所有過路人都知道那幾個嘈雜的女生早餐淨吃些雞塊薯餅奶茶這有熱量沒營養的食物。
像這類樓上樓下吆喝回應的場景,在都會區已經少見了,畢竟現在樓高又門窗深鎖。但在中南美洲或南歐的電影裡還挺常見到的,曬衣服的家庭主婦從街頭到巷尾可以開空中的八卦大會,觀影者可能會對這樣的當地風情莞爾一笑,畢竟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社會裡,連隔牆鄰居都不識得,遑論上呼下叫。
不過,《常禮舉要》裡說這可不合禮。
濃濃的人情味怎麼又跟禮扯上關係,這似乎不盡人情吧?
然而,就像那些喊買早餐的國中女生,她們扯開嗓子的音量其實已經破壞了鄰近社區的寧靜。那些早晨開曬衣趴的南歐大嬸往往在言談中把他人的家務事大肆廣播。路人甲乙丙丁其實沒必要也不想被與己無關的語音放送干擾。
如果只是純粹從樓上向樓下經過的友人打招呼呢?
通常主角還沒意識到,旁邊的人都已經停下腳步,好奇地左張右望、以為有人在喊自己。而當街在大庭廣眾下被叫出名字或綽號的人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類從天而降的驚喜。
因此,在常禮舉要裡才會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的條目,登高包含登山或上高樓,不大聲呼喊也不東指西指,更不居高臨下地招呼人,而是為他人、為環境以及為自己的形象多想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