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傳家禮》居家 32–不爭先恐後
排隊,是維繫公共秩序的基礎,也是處在兩人以上的環境需具備的基本禮貌。讓孩子養成排隊守秩序的習慣,可以保護自己和別人在外不致因為被推擠而受到傷害喔~
習慣了在台灣買東西結帳要排隊、搭手扶梯要排隊、上下捷運車廂要排隊的生活,到了某些國家竟然會無所適從: 紅綠燈形同虛設、乖乖排隊卻永遠擠不進車廂、結不了帳。
秩序,是群體社會維持順暢運作的必備要件。家庭和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當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以上,孩子從小就要學會排隊洗手洗澡刷牙、上廁所; 在學校更是處處要排隊: 午餐要輪流打菜、玩遊樂器材要排隊、上下校車要排隊、放學走路回家要排路隊過馬路…..等。排隊,是避免爭先恐後造成混亂,混亂會影響安全、使人不安。一旦亂成一團,我們就會說是「沒秩序」。秩序可以靠公權力來維持,可以藉由不斷宣導來反覆提醒。然而事實上,秩序是建立在同理心之上,也就是互相尊重體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不希望別人插隊,所以我不插隊; 我不希望被推擠,所以我不推擠人…….這些都是從因為我所不希望遭受到的待遇,所以我也不如此對待他人,只是從「我」的角度出發。但進一步,可以引導孩子從「利他」、「為公」的角度去觀察什麼樣的行為可以促進眾人的和樂、社會風氣的和諧; 並思考理想中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秩序應該是什麼樣子。
也可以引導孩子觀察自己的心: 為什麼要搶第一個溜滑梯? 為什麼要裝飯菜時要擠到前面? 是怕玩不到溜滑梯嗎? 是擔心喜歡的飯菜被裝完了嗎? 還是純粹就是要搶第一? 了解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出自貪心、慢心還是嗔心,學習面對他、對治它、降伏它。
當我們呼籲著期待社會改變的同時,可以先從自己做起、從家庭教育著手,一點一滴的累積、架構出能安居樂業、富而好禮的大同社會。